2024-05-15 23:18 星期三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产教融合:煤炭职业教育发展新目标
字号:[    ] 发布时间:2019-04-02 00:00:00 来源:中国煤炭报 发布人:黄振东

  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从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等多方面抓好职业教育,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这个《方案》的信息量很大。”近日,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理事长李增全接受《中国煤炭报》记者的专访时表示。李增全介绍,《方案》真正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一系列政策措施即将落地。这意味着我国将调集各方力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一线技术人才紧缺的煤炭行业来说,这是非常重大的利好消息。

  回顾煤炭教育发展阶段

  煤炭人才供需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煤炭形势好,供需能实现平衡;煤炭形势不好,供需矛盾就体现出来。这不是煤炭行业独有的现象

  回顾煤炭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利于理解当前的现实选择。

  在旧中国,没有一所专门的煤炭工业院校。虽然有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唐山工学院等学校,先后设有采矿系或矿冶系,但许多院校的师资匮乏,经费拮据,设备短缺,在籍学生也只有几百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燃料工业部于年底先接管了成立于1909年以矿冶为主的焦作工学院,1950年又将淮南工业专科学校划归燃料工业部管理,并将两校分别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和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唐山工学院的采矿系采煤组被并入中国矿业学院。1955年,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开始本科教育。这两所煤炭高等学校先后为煤炭工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既解决了煤炭生产建设技术人员的矛盾,又培养了一批师资,为煤炭专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我国先后建立了抚顺、阜新、大同、鸡西、重庆、淮南、焦作、西安、太原、济南、萍乡、平顶山等煤矿学校以及开滦建筑工程学校和阜新、开滦卫生学校。同时,还在秦皇岛、泰安、沈阳建立了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和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以及各类技工学校,初步满足了煤炭生产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当时的四川矿业学院、阜新煤矿学院、焦作矿业学院、西安矿业学院、淮南煤炭学院、山西矿业学院、山东矿业学院等12所煤炭高等学校恢复和确立了以煤炭工业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同时,煤炭工业部先后在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安徽、黑龙江等地新建了一批煤炭中等专业学校。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煤炭工业部建立了包括16所普通高等学校、41所中等专业学校、124所技工学校、5所管理干部学院、32所职工大学、48所职工中专、98所党校干校、42所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在内的较为完善配套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煤炭部——省煤管局——矿务局——煤矿(厂、处)——矿井(区、队)五级教育培训网络,为煤炭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在李增全的记忆中,1998年是煤炭教育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改革开放后到机构改革前,煤炭教育由行业统管,俗称“行业办学”;机构改革后,煤炭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大部分院校改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

  “管理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煤炭高校改变了原有学科单一、服务面狭窄的格局,拓展了发展空间,扩大了服务面,优化了专业结构,改善了生源状况。”李增全说。

  而此时,煤炭行业出现了较长时间的不景气,极大地影响了煤炭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一些煤炭院校对煤矿特有专业进行了撤并调整,煤炭院校煤炭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大幅下降,教学资源被损坏,以至于造成了本世纪初煤炭行业的“人才断层”,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大发展。

  一份2002年的煤炭行业人才短缺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县以上国有煤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18.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职工总数的3.4%,职工受教育平均年限仅为9.2年,低于全国11.7年的平均水平。一些私营煤矿、乡镇煤矿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从生产工人中提拔使用,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教育和相关培训。

  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到来,全行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面对新形势,煤炭行业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得到了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各煤炭高校重新定位了办学方向和学科建设,强化优势专业和学科,明确了为煤炭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煤炭高校矿业类主干学科专业的招生逐年增加,并且呈现出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的良好势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行业人才短缺的情况。

  “煤炭人才供需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是正常现象。”李增全说,“煤炭形势好,供需能实现平衡;煤炭形势不好,供需矛盾就体现出来。这不是煤炭行业独有的现象,总体来说能够实现动态的供需平衡。”

  如今,在煤炭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以及煤炭企业自办的教育机构并存的煤炭教育体制下,我国煤炭教育迎来了全面发展。

  教育内涵更丰富

  如今煤炭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能够基本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煤炭教育以矿业类学科专业为主,集中在采矿、煤田地质、矿山测量、矿山建设、矿山机械、矿山机电、选矿等领域。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的煤田地质与勘探、采矿工程、矿山建设工程3个学科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矿业大学基本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涵盖范围较广,适应能力较强的煤炭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现直属于应急管理部的华北科技学院见证了煤炭教育发展的过程。该校前身是煤炭工业部1984年投资兴建的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93年改制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全国招生;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2011年获得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目前,该校安全工程、采矿工程、自动化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尹尚先教授的“矿井水致灾机理及预警保障系统创新团队”还获得了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

  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建设,如今煤炭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能够基本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新增了一批部省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部分煤炭高校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矿业优势学科进入了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煤炭行业已有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为丰富煤炭职业教育内涵做了大量工作。

  2004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培训中心正式成立,与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共同承担起煤炭行业在职干部和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共同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面向全国煤炭企业、以行业服务为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目前,煤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会员单位已覆盖超过80%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每年通过网络学习的职工近1100万人次。

  下一步,煤炭远教网将利用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实时监控煤炭远教网应用情况,为平台各类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应用和决策服务。

  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如今,很多企业采用订单培养、脱产培训、业余培训、岗位练兵等方式,既提升了职工素质,也丰富了煤炭教育的内涵。

  2015年10月18日,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同煤集团同忻矿矿压副总工程师段宏飞牵头,在山西省煤炭企业中成立了首家青年创客联盟。该联盟目前已汇集全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0多人,设置了采煤、掘进、机运、“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地面综合6个专业小组。其研究项目已被山西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已有多个项目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淮北矿业集团则给出了更实际的待遇。2017年11月,该集团提出,对淮北矿业工匠大师和淮北矿业工匠实行聘任制和年薪制,聘期2年,在聘期内由相关单位每年考核一次,淮北矿业工匠大师聘期内享受不低于20万元的年薪,淮北矿业工匠聘期内享受不低于15万元的年薪。

  2018年2月,该集团成立以杨杰、王忠才、扣红卫和谢彪为核心的工作室,并从基层厂矿选拔248名优秀技能人才组建4个工匠大师团队。工作室运行以来,取得了各类技术革新成果290多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乔伟被全国能源化学工会评为煤炭系统“大国工匠”,杨杰、王忠才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来淮北市最具影响力的劳模、工匠大师,杨杰当选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水平。”杨杰说,在职业生涯中成长最重要。

  为了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为代表的行业选拔比赛正开展得热火朝天。拜师学艺、练兵比武、自学成才的热潮高涨,煤炭职工队伍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极度短缺的局面已开始改变,甚至有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直接点名要接收大赛获奖人员。

  “国有企业办学更贴近企业需求,但是也在政策待遇、经费支持等方面无法平衡。不过总的来说,高等院校也好,职业教育也好,企业办学也好,有一条是相通的,就是必须跟煤炭企业和煤炭生产密切结合。”李增全说。

  煤炭教育应走出特色路

  走中国特色的煤炭职业教育道路,应包含产教融合、人才成长立交桥、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这三个要点,其中产教融合是本质内涵

  随着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理念交流与融通不断扩大,我国在煤炭教育改革史上,曾开展过几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如研究探讨“煤炭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煤炭高校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等问题,“提出由培养‘专才’向培养‘通才’过渡的理念”,“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专业模式,增设适应市场经济和煤炭工业发展的新专业”等话题,煤炭职业教育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如今,煤炭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总体上教育结构是比较均衡的。“我国在职业教育上也曾向国外学习,但一直磕磕绊绊,没探索出一条好路线,还得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这些年,煤炭教育体系从行业办学起步,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李增全说。

  让李增全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的交流。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发展继续教育。这让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分析,从篇幅上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职业教育”从“教育”部分中单列出来,放到“就业”部分来谈,而且篇幅达12行,几乎相当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整个“教育”部分的总篇幅。

  “职业教育今年很热。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们对职业教育有很多讨论。”周洪宇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李增全指出,中国的煤炭职业教育应该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包含产教融合、人才成长立交桥、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这三个要点,其中产教融合是本质内涵。

  “真正与煤炭行业贴合的比较紧密的是职业教育,因为它针对性更强,更注重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你说搞职业技能的,不跟现场结合,不跟实际结合,还搞啥?”李增全说。

  他表示,关于人才成长立交桥和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打破职业教育的身份限制,给职教人才提供相应的上升通道和同等待遇。

  “融合不光要在行动上融合,还要在思想上融合。受传统思想影响,职教并不很受重视,总觉得上大学出来就是个干部,上职高就是工人,其实在国外是没有这种身份概念的。”李增全说,在很多发达国家,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受尊重、拿高薪的群体,一些移民政策往往向这一群体倾斜。

  “这跟社会、学校的观念、管理思想有关系,要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产业身份理解清楚,彻底转变人才培养的刻板印象。”李增全说。

  如今,随着煤炭行业现代化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煤炭人才紧缺。用李增全的话说就是,“煤炭现代化人才培养有点赶不上趟”。

  他表示,要利用好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这个平台,为煤炭企业和院校传递信息,倡导教学内容的变革,倡导学生的实践环节与生产现场紧密结合,倡导1加X证书制度。

  结合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煤炭教育还面临很多挑战。

  “煤炭行业现在都在搞智能化开采,研究采煤机器人,给煤炭教育提供了变革的信心。”李增全认为,虽然教育体制改革后院校有所调整,但无论是煤炭企业,还是传统煤炭院校,都继承了一个优良传统——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谈到此话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表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一个好办法。此项改革既是压力又是挑战,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动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院校开展更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很多企业经营者更关注企业效益,无暇顾及人才培养。但煤炭寒冬之时正是大量储备人才的时候,行业不景气,尤其需要人才蓄水池。”姜耀东说。

  煤炭职业教育集团的出现将为煤炭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

  姜耀东说,本着资源共享的理念,煤炭职业教育集团要共建一些实验室,利用网络资源,促进煤企和院校的交流,尤其是人才供求信息,变身为一个综合的教育服务机构,“合作共赢,是大趋势”。

  “伴随着煤炭行业的起落,煤炭教育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一直在坚持前行,相信未来会更光明。”李增全说。

  煤炭教育发展主线

  旧中国,没有专门的煤炭工业院校。

  1949年底,燃料工业部接管了焦作工学院(矿冶为主,1909年成立)。

  1950年,淮南工业专科学校划归燃料工业部管理。两校分别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唐山工学院采矿系采煤组被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1955年,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开始本科教育。

  此后,我国先后建立了一批煤矿学校、卫校,煤矿工人速成中学、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煤炭中等专业学校。

  1998年,煤炭教育由行业统管改为大部分院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1998年至今,形成煤炭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以及煤炭企业自办的教育机构并存的煤炭教育体制。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