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9 21:50 星期日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历史资料 > 研究报告 > 正文
可持续发展瓶颈下的中国能源路
字号:[    ] 发布时间:2012-07-12 00:00:00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人:黄振东

    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到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再到刚刚闭幕的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我们憧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已有20年,成为世界各国长期发展的一个指导方针。

  纵观这十年一次的全球大会,《21世纪议程》首次将经济、环境和社会纳入一个全球性的政策框架,并提供了2500余项各种各样的行动建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办法、具体步骤以及可量化、有时限的指标和目标。相较之下,《我们憧憬的未来》收到了692项以向前推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自愿承诺,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新进展。

  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瓶颈

  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努力正进入一个瓶颈阶段。也就是说,尽管各国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却不自觉地陷入了“囚徒困境”,将其作为国际竞争与博弈的工具,关注的仍然是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并没有真正从全人类或全球的角度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集团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分歧变得难以调和,使彼此间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状态。

  一方面,发达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美国受就业不足和楼市低迷的拖累,复苏之路依然漫长;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日本则受地震和核危机的影响,面临“无增长陷阱”。“内忧”使发达国家降低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以及帮助其加强能力建设方面更加消极。

  另一方面,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面临着更迫切、更艰巨的任务,既要保护生态环境,更要通过发展来摆脱贫困,但是在缺乏资金、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只能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做法相违背,甚至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全球可持续发展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推卸责任、与发展中国家分歧加大的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中国正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温家宝总理出席大会并发言,宣布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信托基金捐款600万美元,安排2亿元开展为期3年的国际合作,帮助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等应对气候变化。

  对中国的启示

  伴随着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中国需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的基础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既是响应国际社会的要求,也是自我发展的要求。其中,能源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能源是“里约+20”会议的“金线”,是实现发展、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的关键动力,为此在2011年设立了“人人共享可持续能源”新倡议。

  总体来看,尽管此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仅达成较弱意愿的协议,执行情况也有待于进一步检验,但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能源发展仍具有一定启示。

  第一,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这一主题,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或可持续能源,提高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就业,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尤其是加大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建设力度。

  第二,围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中国应鼓励和支持国内科学家在能源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从会议的谈判过程中可见,美国、日本、印度倾向于在已有治理结构上进行改进,维持美国的主导地位,欧盟、巴西、南非等倾向于对已有机构进行较大改革,中国、77国集团则相对中立。体制框架之争反映了各国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之争。中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必须在相关国际组织中具有自己的声音。

  第三,围绕措施和手段,中国应坚持自主创新。尽管会议成果表示,“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要求发达国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但是,目前发达国家将能源新技术作为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并通过标准设置绿色技术壁垒,中国的能源发展显然不能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援助,而是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加强能源领域的资金投入,推动能源技术的自主创新,促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