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 15:35 星期日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历史资料 > 研究报告 > 正文
煤炭储备基地建设不宜遍地开花
字号:[    ] 发布时间:2011-02-28 00:00:00 来源:中国煤炭网 发布人:黄振东

    目前,我国的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正在启动之中,北京、山西、山东、湖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纷纷提出了建设煤炭战略储备基地的规划,部分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和已建成投入运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近期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煤炭储备基地建设,不仅仅是煤炭调入地区,部分煤炭调出地区也对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充满热情。

   在我国,由于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逆向分布、特别是开发中心的逐步西移,导致煤炭运输距离不断延长,影响煤炭供应安全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增长。建立煤炭储备制度,构建全国范围的煤炭储备体系,在重点消费地区建设煤炭储备基地,对应对突发事件和极端气象灾害,确保煤炭供应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正日益受到国家、地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建立国家煤炭储备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而且从市场角度讲,短线会增加社会库存量,对市场有一定拉动作用;长期来看也对于稳定市场、化解区域突发性供需矛盾、化解煤电之争具有积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为应对特殊时期的“煤荒”,提出将加快推进煤炭应急储备工作,加快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并择机储备,引导、带动和规范地方储备和企业储备。

   然而,煤炭产品的基本特性,决定了煤炭储备制度、储备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比较各地区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规划与思路的结论表明,为确保我国以煤炭储备基地为中心内容的煤炭储备体系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并实现最终目标,有必要对诸多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重视铁路运输条件改善的影响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均高达70%左右,是我国的基础性能源。北富南贫、西多东少是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总体特点,煤炭的赋存量与生产力分布的逆向特征,决定了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将长期维持。建设畅通的和布局合理的运煤通道是平衡我国煤炭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

   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铁路网要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6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依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情况,初步估计到2015年,伴随我国铁路客运网络的基本形成,全国铁路货运能力紧张的局面将有可能得到有效缓解。到2020年左右,全国铁路货运能力紧张的局面有望得到实质性改善,运输能力紧张的矛盾随之将得到根本性解决。

   运输能力不足,尤其是铁路运输能力的瓶颈制约,是造成部分地区煤炭供应紧张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煤炭储备基地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铁路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制约强度的不断弱化,必然导致部分地区煤炭储备基地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也随之降低。不言而喻,在运输能力充裕的前提下,保持煤炭资源的原始状态,是最好的储备方式。
  
  储备基地规模以适度为目标
  
   综合考察各地区已发布的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规划,储备基地规模动辄1000万吨、2000万吨甚至5000万吨,令人振奋,也令人担心。储备规模似乎成为了一项评价储备基地优劣的重要指标。

   建设煤炭储备基地,主要目的在于应对突发事件,以备不时之需,从而确保煤炭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基于此,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归根结底应以市场为导向,强调煤炭储备基地的“应急性”功能和“季节性”功能,并据此合理确定和控制储备基地规模,以适度为目标,切忌盲目贪多求大,最大限度降低储备风险,防止储备基地成地方政府或企业的经济负担。

   同时,与重点消费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其煤炭储备能力和设施,从而形成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不但有利于把煤炭储备的“应急性”功能和“季节性”功能落到实处,提高煤炭储备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储备基地的经营效率。

   配套建设配煤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煤炭储备基地,立足于区域市场,面对不同用户,配套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的配煤设施和配煤能力,是落实“应急性”功能和“季节性”功能的重要基础条件。
  
   抓住重点地区合理规划煤炭储备基地布局
  
   与粮食、石油存在本质区别,煤炭储备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装卸、养护等费用将对煤炭成本产生重要影响,过短的储备周期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明确的是,煤炭储备基地作为一个经济细胞和煤炭产运销的一个环节,不但要具备生存能力,而且必须具备发展能力,长期依赖补贴不是、也不可能成为煤炭储备基地的理想发展模式。实际上,受制于煤炭产品对装卸、养护等费用的高度敏感性,稍有不慎,煤炭储备基地极有可能成为部分地方政府和煤炭企业的包袱;换言之,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都有必要建设煤炭储备基地。

   以煤炭储备基地为基础的煤炭储备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综合考虑区位、资源、运输、市场、进口等相关因素,合理布局,抓住重点地区而不是遍地开花,循序渐进而不是急功冒进,无疑是明智而合理的选择。

   我国传统的煤炭调入地区无外乎华东、华中、华南各省(市)区,川渝等地区煤炭调入量也呈明显增长趋势。显而易见,煤炭储备基地的选址,应重点关注这几个煤炭调入区域。

   综合比较华东、华中、华南各省(市)区及西南川渝等地区的资源、区位、运输、进口等相关因素的现状及未来演变趋势,在华中及西南川渝等地区建设煤炭储备基地具有更加充分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一方面,华中、西南地区煤炭资源较少,且开采条件差,煤炭供需缺口呈现不断扩大的明显趋势。湖南、四川、重庆煤炭资源相对较多,煤炭产量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三省市煤炭开发强度较大,后备资源不足,煤炭调入量日益增加。湖北和江西煤炭资源少,产能小,难以满足省内需求。湖北煤炭产量仅1000万吨左右,多为高灰高硫煤,而年消费量和调入量均超过1亿吨;江西年产煤炭3000万吨左右,多为中低热值煤,年调入量也高达3000万吨左右。

   另一方面,直至目前华中和西南地区仍时常面临由于运输瓶颈及其他突发事件带来的煤炭供应紧张局面。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华中、西南地区的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江西等省(市)区,普遍水电比重较大,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在湖北和四川,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比重超过了60%。在与火电形成较强互补性的同时,受水电明显的季节性影响,火电用煤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导致消费强度不均衡,给煤炭供给和运输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即使运输条件得到改善,仍难以克服因其水电比重大、消费强度不均导致的季节性煤炭供应紧张矛盾。

   第三,华中和西南各省(市)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及品质普遍较差,开发成本、利用成本高,特别是高灰高硫煤炭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市场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建设煤炭储备基地,通过调入部分优质煤炭与当地的劣质煤炭产品配合,不但有利于缓解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有利于促进地方劣质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带动其煤炭工业的发展。

   第四,在华中和西南地区建设煤炭储备基地,可依托和发挥长江的水运能力优势,以华中、西南为基地,通过综合当地煤炭资源、煤炭生产、重点用户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煤炭储备网点布局、规模及配煤功能建设,达到进一步向长江下游拓展市场空间的目的。

   第五,在华中和西南地区建设煤炭储备基地,储备网点的布局应力争形成两个中心。一是以重庆为中心,辐射四川,形成西南地区煤炭储备体系;二是以湖北为中心,沿长江布局,通过铁水联运,辐射湖南、江西等市场,提高“两湖一江”煤炭供应能力,形成华中地区煤炭储备体系。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