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 20:08 星期日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历史资料 > 研究报告 > 正文
美国矿用救生舱的产生、发展和管理
字号:[    ] 发布时间:2011-02-18 00:00:00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报 发布人:黄振东

    采矿业是人与自然的博弈,在世界矿业开采史上记载着人类的成功,同样也记载着伤痛。为了安全开采,世界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矿用救生舱就是其中之一。

    救生舱产生和发展进程

    救生舱是专门用于矿井紧急事件的避难场所,矿工在里面避难直到可以安全撤离或等到救援人员。

    在煤矿井下设置和使用应急避难救生舱,能为矿井发生事故后幸存的矿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对外能够抵御事故发生的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能为被困矿工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赢得较长的生存时间。同时,被困人员还能通过舱内通讯监测设备,引导外界救援,为应急救援工作赢得宝贵时间,减少矿难事故中的伤亡人数。

    美国救生舱的标准制定和使用开始于21世纪,西弗吉尼亚州。

    2006年1月:西弗吉尼亚州萨戈矿难中12名矿工遇难。

    2006年5月:西弗吉尼亚矿山安全工作组推荐48小时救生舱。

    2007年2月:美国联邦矿山安全健康局(MSHA)提出人均96小时可呼吸空气的要求。

    2007年12月:斯特塔公司最早向美国煤矿企业提供第一批救生舱。

    2008年12月:美国联邦矿山安全健康局发布救生舱条例,规定2009年12月前所有美国煤矿井下必须配备救生舱,入井人员在救生舱中都有位置。

    救生舱的性能和技术标准

    在美国,救生舱可分为三类:

    避难硐室。在井下建造固定硐室,包括防爆的墙壁和防爆门,内部安装有相应的设备。

    钢制救生舱:外壳是钢制的,能承受一定强度的压力,内部放置相应的部件,如氧气瓶、空气瓶、二氧化碳洗涤装备、气体探测装备、降温设备、食物、水、急救药品等。可移动。

    可充气式救生舱:救生舱工作时张开一个气囊,矿工将在张开的气囊中得到庇护。未工作时,气囊和氧气瓶、空气瓶、二氧化碳洗涤装备、降温设备、食物、水、急救药品等储存在一个防爆的拖撬之中。可移动。

    两种可移动式救生舱,分别是钢制步入式和可充气式,都是相对独立和防爆的,不与外界水、电相通。规格为8人、16人、26人和36人几种类型,宽2.4米、高1.8米,长度因人数而异。内部包括医用氧气、压缩空气和二氧化碳洗涤器,可供96小时饮用水和食物、气体探测器等,结构坚固、具有隔热功能。三种结构的救生舱各有特点和优势。钢制救生舱要求比较大的空间来安放,制造成本高;可充气式救生舱在气囊未张开时,体积较小,便于安放和运输,也可以容纳较多人员;避难硐室是固定的,在避难硐室内放上相应的设备,可以容纳更多的矿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建造。美国目前在煤矿井下安装配备了1193台救生舱,其中可充气式救生舱1000台,钢制救生舱123台,避难硐室70个。

    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定

    美国井工煤矿配备救生舱之后,没有发生大的矿难。近年来,美国井工煤矿全年大约死亡15人。但是,美国仍然坚定地强制推行救生舱,并加以严格管理和培训。

    美国联邦矿山安全健康局于2008年12月31日出台了最新救生舱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定,对救生舱和部署救生舱的煤矿企业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如:在矿工30分钟或更短时间内能够到达地面的矿山不需要布置;足以容纳所有地下工作人员,包括经理、供应商、测查员以及联邦监察员;必须能够容纳临近区域工作的最大矿工人数,包括轮班替换人员;放置位置距离最近工作面不超过300米;在距离工作面较远区域,两个救生舱放置间隔应在矿工1个小时行进距离之间,也就是矿工距离其两侧任一救生舱或安全出口的行进时间不超过30分钟;在有两条逃生通道的矿井里,如果矿工采用正常的交通方式无法在1小时内通过两条逃生通道到达地面时,矿工必须在30分钟内能够到达一个救生区域。

    在美国联邦矿山安全健康局制定的最新救生舱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定中,还对救生舱的总体要求、结构、可呼吸空气、气体监测、去除有害气体、舱内部温度和湿度、培训和检查、测试、认证和批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管理办法和相关法规

    随着使用救生舱需求的增长及其重要性的不断提升,许多国家对救生舱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制救生舱的使用,其中美国的制度则最为完善和成熟。

    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政府率先对救生舱提出了规定,并对救生舱企业的产品进行了认证。西弗吉尼亚州的标准也得到其他州和联邦政府的认可。美国2006年通过修改《矿工法》强调为受困矿工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美国联邦矿山安全健康局则在2008年12月31日提出了全面的管理规定,要求美国境内所有煤矿在2009年底以前必须设置救生舱,必须保证容纳井下所有人员。

    (摘自《中国职业健康协会赴美考察报告》)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