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 09:54 星期三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协会工作 > 协会动态 > 正文
罗万江对《煤炭工业推进“两化融合”指导意见》的说明
字号:[    ] 发布时间:2009-06-19 00:00:00 来源: 发布人:黄振东

深化改革 转换观念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煤炭工业发展的道路

━━《煤炭工业推进“两化融合”指导意见》的说明
罗万江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在十七大所提出的“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新战略、新思想,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促进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今天我们在深圳召开这次大会是近年来煤炭行业有关信息化工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按照“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思想,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针对煤炭工业企业(国有重点)提出了《煤炭工业推进“两化融合”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指导和推动当前行业信息化建设。这是有关如何走“两化融合”的新型煤炭工业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下面围绕《指导意见》,结合行业如何推进“两化融合”做几点说明。
    一、“两化融合”思想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时代背景和面临形势
    《指导意见》中首先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形势,指出无论世界各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历史上一直把工业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的产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就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时至今日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深入和提高,世界各发达国家已先后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既信息化时代。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说,都将经历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样的过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既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我国现实的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条件不允许我们去走世界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历程,那样只会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距离越拉越大。这点在《指导意见》中做了明确的分析和论述。
    (二)“两化融合”思想是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科学之路
    对于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较快较好的现代化发展,党和国家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摸索出一条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新战略和新思想。其中对有关“信息化”的论述有了越来越明确和重要的阐述。
    回顾我党近年历史,党在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一次把“信息化”写进了党的重要文件;到2002年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概念,把信息化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则明确提出要“五化并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采用有效措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此,2008年初国务院组建了工业与信息化部。这里第一次把“信息化”提到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它抓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发展、紧密依存的逻辑本质。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对走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科学之路的坚定决心,以及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关系在认识上的不断发展、深化和准确定位。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摆脱企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三)如何分析和看待当前形势
    近期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必然带来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从6月份的16%下降到12月份的5.7%,国内大部分行业先后进入调整与转型期,煤炭行业也不例外。面对危机,不同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一种是全线收缩,消极面对,采取所谓“猫冬”策略;另一种是审时度势、有缩有放,因势利导,积极应对。
    辨证地来看,经济危机对我们具有两重性,既有危机,同时也存在契机和机遇。危机当然会使企业面临挑战,如处理不当,一批企业会因此而倒闭、推出。所以,关键是面对危机时的指导思想和应对策略。从长远眼光看,信息化程度是企业重要的竞争要素。如果因为今天的困难而简单地削减IT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导致未来几年在行业竞争方面处于劣势。今天的投入是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即在渡过经济萧条期之后,在行业中的竞争态势。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已开始把关注点放在了重组、并购、整合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上。
    近日国资委举办的第二次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去年11月6日举行的2008中国企业CIO年会上,政府领导、各方专家、大型企业CIO纷纷表示,正因为经济危机的到来,让很多企业真正体会到对企业的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原来是如此重要!采取审慎进取态度而不是防守态度的经济实体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最佳选择。加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信息化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中国企业御寒的一件“冬衣”。向信息化要效益是新兴经济体的标志之一,经济危机下大幅减少信息化的投入是短视行为。有专家指出,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信息化改造使它整个的传统企业飞速发展,而今天中国的产业结构与美国的70年代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利用信息化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超越发达国家当时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当然,在目前经济形势下的信息化投入,要认真做好分析和考量,确定哪些IT系统建设即使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从而有的放矢地投入,为未来的竞争打好基础。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在经济调整期间主动谋求企业转型途径,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模式,适时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理念,借机有效推进“两化融合”,将会使企业在下一轮大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内外事实都证明:迎接挑战唯有创新。
    二、我国煤炭企业工业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煤炭工业化程度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世界先进采煤国家目前大多实现了“一矿一面”的高度集中化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先进采煤国家,七十年代后大量采用高新技术改造煤矿。如,美国煤炭产量从1980年的7.4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11.6亿吨,增长了63.8%;职工却由22.5万人减少到7.6万人,全员效率由14.8吨/工提高到68.7吨/工,提高了4.64倍。
    我国煤炭工业通过多年技术改造,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煤炭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实现了综采、综掘、机械化、自动化等现代化手段。年产400~600万吨煤炭的综采技术装备实现了国产化。2007年,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达到85.7%,一批煤炭企业的生产和安全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神华神东煤炭公司,2007年的煤炭产量已达到1.2亿吨,职工仅8900人,全员效率达到了124吨/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中小型煤炭企业的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另一方面,我国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依然突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条件差异性大,煤炭总体生产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煤炭生产结构布局上,全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2万多处。在现有生产矿井中,小型煤矿数量比例占94.05%,全国煤矿平均单井产量约为15万吨。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少、小型煤矿多的煤炭生产结构,制约着煤炭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制约着煤炭工业整体现代化的发展。
    (二)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及成果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生产自动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一些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有的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煤炭企业管理控制模型。在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正在大力推动工业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例如:
    ─山东龙矿集团近年来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他们在科学规划、统一设计基础上所提出的“安全监测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约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和审慎实践,逐步落实到了安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初步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变革。自2003年以来,龙矿集团以“创建国内一流信息化矿井”为总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龙矿特色的新型煤炭工业化的路子,为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淮北矿业集团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大投入、大开发、大跨越”的发展思路,集团公司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建立跨部门、跨系统、高度集成、高效运作、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
    按照 “多网合一”的建设模式,目前已建成覆盖整个集团的全光纤高速宽带基础综合支撑平台;建成了以SAN技术为特征的企业异地灾备中心和基于WEB的全矿区分布式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成了分布式综合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的生产数据集中管理和可视化调度指挥;建成了集团公司综合网络信息中心、安全监控中心、SCADA远程电力监控中心和煤炭运销调度中心,以及涉及企业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40多项集团公司级业务信息化系统及相应的应用集成项目。
    由于取得了以上信息化建设成果,在集团公司新增八对矿井而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提出的“煤矿要提效、企业要减人”的目标得以实现。他们归结为靠的就是加强和改善管理,靠的就是综合信息化。
    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分公司是国资委直属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之一。企业把提高矿井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作为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手段,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综合信息网络,构建了以高层决策、各职能部门调控、基层生产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平台。先后建成了矿井、洗选及装车自动化操作系统;工业电视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井下小灵通通讯系统、地面对讲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适应神东高产高效生产特点的信息化机电保障体系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生产管理系统;OA、财务、基建项目等信息管理系统。使矿井全员工效提高了22%,使采掘工作面、胶带主运输系统、井下变电所、井下排供水泵房、地面主通风机房等生产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达到“无人则安”的境界。
    神东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证明,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对于提高煤矿生产现代化水平,解放煤炭工业生产力,使传统的煤炭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信息化也是提升煤炭产业技术等级、促进安全生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还有一些如:淮南、开滦、神华宁煤、晋城等企业集团都制定和正在实施符合本企业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以上一些煤炭企业情况表明: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企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广泛融合,加快工业化进程,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是符合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之路。
    (三)我国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世界先进采煤国家的煤炭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已普遍采用了信息化技术,其矿井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使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自动化检测监控。覆盖全矿井的综合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将话音、数据、图形图像集于一体,兼容各种专用监控系统功能的综合监控网络系统,将监测、控制、通信等功能合成一网。监控系统覆盖到全矿井各生产环节,包括现场监测控制层、生产与安全集中控制监视层、信息管理层三个层次,通过各种控制器、传感器、通讯终端、摄像器等实现了对综采工作面和矿井运输、通风、排水等设备和矿井瓦斯、煤尘、环境等安全参数的自动化监测和控制。
    以上这些信息技术在国内重点国有煤炭企业中应该说大多数都有应用,其中部分企业的装备水平与国外比相差不大,甚至超过国外的平均水平。但我们的问题一是先进装备用了但减人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监测多监控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现场操控;二是管理还跟不上,安装了先进装备但还是会发生安全事故;三是相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包括自动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还没有在煤炭生产中得到综合应用,煤炭行业依然还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四)煤炭工业信息化与国内其它工业行业的差距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工业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如装备制造业的一些企业在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产品和装备达到了数字化、智能化,有的产品甚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对煤炭行业而言,像这种融合的范例还难得一见;
    冶金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普遍采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了十分明显的“减人提效”成果。去年我们利用“矿井综合自动化研讨会”的机会到宝钢参观了他的不锈钢生产线,500米的生产厂房日产15万吨钢板只有不到10个人/班,而我们许多矿井采用了先进的综采综掘设备,产量上去了,减人却不明显,这里有许多因素值得研究,我们后面还要进一步探讨;
    国家电网公司坚持“一把手”领导、“一体化”规划、“一标制”管理、“一盘棋”运作,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大幅提高了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企业的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打造国际一流信息化企业;
    其它象石油化工行业、铁路交通等,信息化应用也都有不少突出的事例。
    而煤炭企业目前信息化应用从整体而言,大多数还处于一般程度的业务应用水平,前面也列举了部分煤炭企业的成果,但从行业角度看,应用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还谈不上融合的程度。因此《指导意见》中分析煤炭的信息化应用在国内工业领域处于中等偏下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
    三、煤炭工业“两化融合”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影响和制约煤炭工业“两化融合”发展的主要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地理位置、生产方式、吸纳人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煤炭企业以往长期亏损或效益不佳,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客观原因,也有认识水平不到位和采用措施不当等主观因素和局限。除此之外以下因素也是关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观念至关重要
    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国有煤炭企业的经济增长很快,但资源利用效率却不高。在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和大量订单、利润还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追求速度和规模扩张仍然是大多数煤炭企业寻求发展的主要方式。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以大量的资本、土地、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和环境代价维持的低效经济扩张已经到了极限。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十分紧迫。国家和地方对此正在不断出台相关限制政策,例如:煤炭资源拍卖、煤炭资源的有偿占用和征收资源税等,使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
    就煤炭企业现实经济状况而言,产生转变增长方式的需求难度较大。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粗放管理模式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和以环境为代价来维持企业生产总值增长,转向主要以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首先需要思想上和理念上的革命,充分认识推进“两化融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推动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变革。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成功的关键不是信息技术与设备,而是创新思想和人才队伍建设。
    (二)企业经济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企业业务流程不畅和管理混乱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当前形势下认真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反思和梳理,不失为“强身健体”的好时机。就像不同学科的融合可以派生出更具生命力的新学科一样,“两化融合”也势必会派生出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更加强劲的新型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然要求对企业内部经济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战略性调整。“两化融合”也势必会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造成一定的冲击。当然这种融合应逐步先从技术融合发展到业务融合、部门融合,甚至产业融合上来。
    (三)发挥信息化在企业转变中的促进作用大有可为
  信息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是转变企业经营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了知识更新速度,降低了知识传播成本,提高了信息和知识共享水平,加快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企业信息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催生新型煤炭工业的诞生。
  信息技术应用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市场范围和容量日益扩大、交易日益频繁、交易组织的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成本和风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煤炭企业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及时,有利于支持决策、捕捉商机、拓展市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 信息化是推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途径。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可靠性,改变传统设计、生产和流通方式,有利于推动企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传统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信息化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引擎。对技术创新而言,通过信息技术推动相关科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信息扩散,可以促进创新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缩短新知识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对体制创新而言,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要改进生产手段、优化生产流程,而且要求调整组织与管理体制,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甚至法律法规体系。事实上,我们有些大型企业集团在内部实行的扁平化管理就是在管理体制、管理流程上的一种调整和创新。
    (四)“两化融合”必须采取有力度的配套变革措施
    以往一般认为“工业信息化”是个技术问题,只要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就可以解决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没有认识到信息化过程其实是一场系统的革命,它要改变甚至打碎以往许多不相适应的东西。
    既然是融合,这里没有主次之分,没有主动与被动差别。融合的过程既要克服以往“油水难浸”的阻力,也要避免“雨过地皮湿”的表面文章。要从一些涉及根本性的方面着手,例如企业模式、管理体制、部门划分等都应做出适应“两化融合”的必要调整。
    (五)新型工业化应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一体化”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者互相融合。
    就像不能因为有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互联网和个人手机就说已进入信息社会一样,企业也不是有了一些信息化应用项目和一定网络规模,就说达到了“两化融合”,这里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内容需要实现:
    首先,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新兴生产力在人类以往发展过程中都不曾有过。它能够渗透到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的高级阶段就是与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融合,形象的说法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次,真正的“两化融合”不能光停留在表面融合,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结合”,应该是象“化学反应”那样形成一种新物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两者的结合将产生新的事物——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和创新成果。真正达到这样程度才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或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一体化”。
    四、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的形势做出了分析和判断:即应对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重点是工业,难点在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工业极其关注,特别强调针对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制定实施工业振兴规划,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引导企业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把技术改造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兼并重组结合起来,围绕改进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推动工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下阶段工作有如下建议和设想:
    ⑴ 配合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选择一批基础好的煤炭企业和地区,开展融合试点和示范工作。
    ⑵ 围绕煤炭工业“两化融合”这一主题请有关各方来共同“把脉会诊”,从煤炭的行业政策、企业模式、管理机制、技术路线和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形成更为具体的指导意见。对煤炭企业“两化融合”的检查标准也将进一步具体化和加强其可操作性。
    ⑶ 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矿井信息化建设是许多企业当前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在适当时机将召开一次“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现场工作会”,研究布署这项工作的开展。
    ⑷ 选择在煤炭生产中广泛使用、量大面广的电机、水泵、风机、变压器、工业锅炉、空压机、电焊机等耗能大的机电产品设备,研究制订《煤炭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应用技术导向目录》和《节能产品设备指导目录》,培育一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典型。
    各位代表,我们肩负着在新时期推进“两化融合”,建设新型煤炭工业的重任,任重道远。去年10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4万字的学术文章,题目是《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跨越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没有突破的可能,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心。客观审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能够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有理由期待一种孕育中的突破” 。由此看来,我们煤炭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扬弃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和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则新型煤炭工业化的发展必将拥有前所未有美好前景。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