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 18:01 星期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经济运行 > 煤炭运行 > 正文
2010年焦化行业发展趋势与特点
字号:[    ] 发布时间:2010-12-23 00:00:00 来源:中国焦煤行业协会网 发布人:黄振东

    2010年,是我们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年,我国焦化行业必将继续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但同时我们又仍将继续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各种风险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审时度势,积极把握资源和产品市场的主动权,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预计2010年焦炭产量将突破3.8亿吨,再创新高;炼焦煤化工产量也将有新的突破;技术进步节能环保等都有新进展;行业联合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有新的发展。
   
    1.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焦化产品市场机遇好
     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增长高达10.6%。大量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仍高达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预计全年增速将在13%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增长高达10.6%。大量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仍高达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预计全年增速将在13%以上。按1~10月钢铁生产水平,全年粗钢、生铁产量将可超过6亿吨,全年焦炭产量将超过3.8亿吨。
     炼焦行业应紧密观察此轮的淘汰落实情况:除小焦化192家---2586万吨、还有小钢铁、煤矿的淘汰情况。炼铁175户—3525万吨、炼钢28家--876万吨、铁合金143家—172万吨、电石39户—79万吨、电解铝17家-37万吨。小煤矿1539户—12167万吨.
     注意炼焦产能过剩将严重困扰一些企业,独立炼焦企业更为艰难!
   
    2.世界总体钢铁回升
    扣除中国增长25.5%焦炭需求强劲.煤化工产品市场趋好


   

    欧盟+32.8%、独联体+11.7%、北美+46.3%、日本+34.56%、中国大陆12.7%
   
    2-1.2010年1-9月世界生铁增长19%
     (扣除中国为32.4%)对焦炭需求增大


   

    生铁增长超过50%的国家与地区是:非洲92.8%、德国65.6%、美国57.4%、北美和大洋洲为50.1%,中国大陆10.8%--44517万吨。
   
    2-2.世界钢铁生产增长也拉动了中国焦炭出口的回升


   

    1-9月份焦炭累计出口242万吨,较上年同比增加206万吨,为同期的6.65倍;但应看到,7月为出口高峰56万吨、而8月降至21万吨、9月维持在22万吨;国家持续对价炭等‘两高一资’产品继续维持高关税的限制措施。
   
    3.2010年10月与焦炭密切相关的中国钢铁行业生产状态良好
   

    焦炭日产103万吨、预计2010年经验产量将达到3.8亿吨以上,继续高攀;粗钢产量6.2亿吨、生铁产量将突破6亿吨.
   
    3-1钢铁高产推动下 10月焦炭产量仍居高水平


   

    已有9个省区焦炭产量超过1000万吨,合计焦炭产量为17586万吨、占全国68.61%.
   
    监测体系看行业发展


   

    从中可见骨干企业吨焦:煤焦油产率3.66%、粗轻苯产率1.02%、煤气发生量383m3。
   
    4.2010年又有38座投产
    新增产能2235万吨、达到新标准—92%
    首钢京唐钢铁的炭化室高7.63米、宝钢梅山炭化室高7米和重钢、泰钢、华能、中鸿、纵横等一批炭化室高6米,以及佳华炭化室高6.25米和宝丰、乌海、旭阳、华安等炭化室高5.5米捣固焦炉等38座、新增产能约2235万吨,而新增焦炉产能中有34座焦炉、产能达2060万吨的炭化室高为6米及以上的顶装焦炉和炭化室高5.5米及以上的捣固焦炉,占新增产能的92%。
   
    5.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产业集中度提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2009年,我国累计取缔土焦(改良焦)、淘汰落后小(老)机焦、小半焦(兰炭)焦炉产能总计达1.46亿吨;同期,新建炭化室高4.3米及以上大中型焦炉产能1.8亿吨,基本实现了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置换,提高了焦化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土焦(改良焦)基本被取缔,极大地改善了社会环境质量。我国规模以上焦化企业数量从2004年的1406家减少到2009年的842家,下降约40%;企业平均焦炭产量则从2004年的14.66万吨提高到2009年的41万吨,提高约1.8倍;年焦炭产量100万吨及以上的企业从2005年的48家发展到2009年的82家,增长70%。我国焦化企业集中度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鞍本钢、宝钢、武钢、河钢、山钢、首钢、旭阳等7家企业(集团)2009年焦炭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
   
    5-1.2010年淘汰落后又出重拳
   

    自2006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总计下达5批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截至2009年底,前四批共关停小机焦、小半焦等落后生产能力8350余万吨,淘汰土焦改良焦6000余万吨。大大推进了炼焦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炼焦行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6.主要焦化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行业整体经济效益
   

   
    6-1炼焦煤价高涨压缩焦炭利润空间 炼焦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6-2粗苯、煤焦油及煤沥青蒽油等大宗化工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行业的经济效益
   

   
    7.发挥区位优势炼焦煤进口持续增加
    最高为1月,进口476万吨,1-9月累计进口3353万吨,月均372万吨。与上年同比增加761万吨、+29.36%


       

        8.企业兼并重组将加快推进焦化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增强
    我国焦化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尤其相当一批独立焦化企业产业链尚未实现延伸目标,市场竞争力不强,近日,国务院已发布钢铁、焦炭等重点行业2010年加快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文件,明确要求2010年焦化行业关停4.3m(3.2m及以上捣固焦炉除外)以下小焦炉产能2586万吨。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焦化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的兼并重组,打造煤-焦-钢等上下游行业合作共赢的坚实产业链,促进增强焦化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进入《十二五》将会形成资源—钢铁(化工)--延伸产业等的发展格局。钢铁联合企业等固有形态的组合模式发展更为显著,形成数个以服务钢铁为中心的产能超过千万吨级大型炼焦企业。此外构成循环发展模式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将出现。而没有资源和市场依托的独立炼焦企业生存将更为艰难。
   
    9.积极引导焦化企业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焦化行业已经形成巨大生产规模和实际生产能力,而且钢铁等产业节约焦炭消费的潜力巨大,现有焦炭生产规模和实际生产能力,足可满足钢铁等巨大生产规模对焦炭的需求,我国焦化行业必须努力实现以扩大产能规模为主的发展向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高附加值焦化产品研发深加工为主发展的转变。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
   
    10.继续坚持贯彻落实《行业准入条件》推进焦化行业科学发展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要求,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将积极配合各级地方政府焦化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焦行业协会,坚持以贯彻落实《焦化行业准入条件》为抓手,促进焦化行业积极完成行业结构调整目标,邦助还没进入《准人条件》企业,尤其是只有今年最后一次机会的4.3m焦炉和热回收焦炉企业,按照《准人条件》要求,加快完善提高环保等基础条件水平;组织技术力量邦助半焦(兰炭)焦炉攻克污水处理等关键环节,培育其达标《准人条件》、进入公告的典型企业。争取用2-3年时间使准入企业的产能达到80%以上。为进一步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与优化,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中看寻找推进炼焦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问题: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005亿元,同比增长5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423亿元,同比增长67.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5.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4056亿元,增长53.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7441亿元,增长54.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6715亿元,同比增长50.9%。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扭亏,2个行业利润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93.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3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9.6%,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1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9.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0.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1.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31%。唯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产业利润下降。从行业内寻找破解难题,其中对于炼焦行业在抓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回收煤化工产品及深加工等必须注意的基本做法外,优化炼焦煤气资源的利用是更大增效。做好煤气资源化利用工作应引起全行业的高度关注。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