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9 02:01 星期一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经济运行 > 能源运行 > 正文
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空前挑战 呈现解析七大趋向
字号:[    ] 发布时间:2008-08-27 00: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布人:黄振东
       种种迹象表明,在当今高油价不断被拉升的整体影响和综合作用下,全球能源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呈现出七大趋向。

   近两、三年以来,能源价格飙升、温室效应加剧、能源供需形势不断恶化、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问题。业内专家告诫,必须快速地寻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能源问题科技化成为主潮流。据了解,随着新型能源逐步代替传统能源过渡时代的到来,发展使用清洁煤、新一代核能利用包括可控核聚变等技术、各类可再生能源等都必须依托高科技推进作支撑。

   据调查,在全球范围内,风能、生物燃料、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分别是天然气发电的1.5倍、2倍和6倍,明显缺乏价格竞争优势。而科技创新作用是惟一可立竿见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环境成为能源开发消费的重要因素。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报告,如不尽快采取实质行动,未来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5-35米,导致接近一半的生物物种灭绝,并造成巨大经济社会损失。严峻的形势将推动世界经济逐步转向低碳经济直到氢经济。

   环境成本成为任何一种新能源研发、定价时不得不考虑的一环,也是推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力量。据了解,各国开始将目光转向储量更丰富、价格更低廉的煤炭。而释放同等能量,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天然气的两倍和石油的1.4倍。

   石油巨头控制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据了解,近年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的油气储量虽有所增加,但占世界总储量的比重却在下降,而石油出口国的国有公司所占比重相对上升。

   一项调查揭示,当前全球能源开采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在国际能源市场向卖方倾斜的背景下,跨国石油巨头不得不与石油出口国的国有公司进行平等合作。而这些公司要求石油巨头转让技术,更多开放上下游领域,改变与跨国石油公司我产你卖的传统模式。

   中东北非产油区的重要性不减反增。据统计,中东和北非产油区石油储量1.2万亿桶,占全球总储量的60%,天然气储量181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储备的45%。

   中东和北非产油区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份额还在增加。石油产量从1990年占38.7%变为2006年占39%;天然气从1990年占8.2%变为2006年占17%。预计2008-2020年,世界新增液化天然气产量的一半来自中东。

   预测显示,2030年油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仍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九成,而非欧佩克国家新增产能仅为1000万桶/天,因此难以动摇欧佩克的主导地位。

   解决能源问题亟待建立全球管理机制。据了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已深刻认识到利益和责任共担理念更适用于能源开发和消费。而新能源的研发与利用耗资大、风险高,需要开展国际间的广泛合作,发达国家已作出实质性努力,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据国际机构披露,针对部分能源出口国主张在欧佩克的基础上再组建天然气欧佩克的动向,能源进口国已意识到必须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状态,并提出成立石油进口国组织以制衡欧佩克。

   能源供需大国大打“能源牌”。专项研究表明,能源政治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能源出口国利用手中的能源在外交中纵横捭阖,寻求政治、经济与战略利益,而进口国为了自身能源安全,则千方百计试图控制能源的生产与运输。

   据世界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量的增幅将占世界总需求量增长量的74%。到2030年全世界一半的能源需求来自亚洲。而印度、中国无疑在这个国际市场必将有更大的话语权。

   石油峰值论推动各国加快囤油备荒。据了解,早在上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就提出了石油峰值论,并成功作出了美国石油产量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的预测。而坎贝尔等继承哈伯特的理论,根据改进的数学模型预测全球石油产量将在2004-2015年达到顶点。

   随着油价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专家支持石油峰值论,认为全球石油产量将在2020年之前出现绝对下降。德国能源观察机构最新发表专题报告,对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石油峰值论提出新的论据和观点,从供给角度对油价持续攀高及今后走势作出了解释。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油价持续高涨似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石油峰值论的部分,对一些具有国家背景的机构提出的置疑予以了最生动的驳斥。作为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关键的问题不是峰值本身是否存在,而是何时到来。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