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 16:31 星期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经济运行 > 能源运行 > 正文
2009年国际国内石油石化回眸与2010年展望
字号:[    ] 发布时间:2010-02-04 00:00:00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发布人:黄振东
  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面深化并殃及实体经济的一年,也是世界石油石化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不同程度进展的一年。现择其主要特点简要分析,借以达到以点及面,盘点往日风云,前瞻2010年发展态势的目的。
  国际油价大幅波动
  2009年是继2008年后国际油价第二个大幅波动之年。全年国际油价呈宽幅波动上升走势,上半年先跌后扬,下半年在较高位震荡。国际油价从2009年2月12日33.98美元/桶的年内最低点走出后强劲反弹,下半年持续徘徊在70~80美元/桶左右,11月4日冲高至80.64美元/桶,全年平均62美元/桶,波幅高达近140%,仅次于2008年。
  影响2009年国际油价波动的因素与过去几年有很大区别。2003至2008年7月的国际油价上涨是在供需紧平衡的基础上,投机资金炒作、美元贬值、突发事件、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而2009年国际油价的上涨是在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在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预期的作用下,投机资金炒作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来,国际油价与黄金价、美元汇率和国际主要股市股价走出了较为相似的轨迹,这表明金融因素已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减少和地区之间受影响情况各异,2009年国际油价还出现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美国WTI原油与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倒挂的情况趋于频繁,以迪拜原油为代表的重质原油和以布伦特原油为代表的轻质原油价差再次缩小。
  石油需求重心东移
  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石油需求继2008年后进一步下降,出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最严重的负增长。据IEA估计,2009年世界石油需求为8486万桶/日,较上年减少了1.6%,但跌幅有逐季收窄之势。
  从国家类别看,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石油需求的影响最为严重。据IEA估计,2009年经合组织石油需求为4552万桶/日,较上年下降4.3%,美、日、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速虽有所放缓,但需求总量同比仍保持增长。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仅在一季度同比出现了下降,随后即企稳回升,估计全年需求达3934万桶/日,同比增加近70万桶/日。增量主要来自亚太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由于欧美需求量下降,亚太逆势增加,使世界石油需求重心继续东移。亚太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与北美持平、2008年略有超出后,2009年坐稳了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区的地位。
  上游投资首次下降
  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2009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1.35万亿桶,较上年的1.34万亿桶有所增长。受石油需求降低和欧佩克减产影响,2009年世界石油产量同比降低3%,仅为7050万桶/日。其中,欧佩克石油产量因全年保持较高的减产履约率而减少了8.3%;俄罗斯石油产量在2008年减少后出现了回升;英国、挪威、丹麦等西欧国家产量由于需求减少和北海地区产量递减而减少近8%;非洲石油产量较上年减少6%,西半球地区产量增长了近1%。在2009年全球新投产的油气项目中,海上深水项目占了很大比重。
  受油价走低、石油美元收入大幅减少的影响,2009年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在经历十年的连续增长后出现了首次下降,全年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投资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削减的勘探开发预算主要集中在开发成本较高的北美、俄罗斯和北海等地区,以及因国有化浪潮外资投资环境较差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拉美采油国。2008年10月至2009年底,有20多个原计划实施、投资总额达1700多亿美元的大型上游项目被暂停或取消。
  天然气出现过剩
  金融危机和暖冬使天然气主要消费地的北美、欧洲和前苏联地区的消费量有较大幅度下降,尽管亚太、中东和非洲天然气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总计,2009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为2.99万亿立方米,与2008年相比仍下降约0.9%,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下降。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2009年世界LNG供应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新增LNG产能较多而由偏紧转为过剩;二是随着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美国非常规气产量首次超过了常规气。
  炼油毛利大幅下滑
  2009年世界炼油能力一年内大增了8100万吨/年,增量超过了前三年增量的总和,比2008年增长1.9%,使全球炼油能力增至43.61亿吨/年。其中,亚太新增能力近5450万吨/年,占当年全球新增能力的2/3,这使亚太地区占世界炼油总能力的比重从2008年的26.3%增加至2009年的27%,世界炼油重心继续加速东移。同时,全球炼油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深加工能力继续增长。2009年世界最大的25家炼油公司能力占全球总能力的比例已达60.5%;规模在2000万吨/年以上大炼厂数目增至21座,比上年增加2座;世界加氢处理能力占炼油总能力的比例达51.6%。
  受炼油能力大增和金融危机使需求疲软影响,2009年全球炼厂装置利用率连续第4年下降,并陷入历史低谷。由于主要油品与原油价差严重收窄,2009年世界主要地区炼油毛利继续下滑。其中,北美炼油毛利下降26%,西欧下降47%,亚太下降37%。
  从2009年各地区的炼油业情况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炼油业陷入萧条,炼油商普遍亏损或利润下降,部分炼厂或装置被迫关停,炼油厂商加快了调整和重组,甚至出售炼厂资产或转让加油站。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炼油业虽受到金融危机的一定影响,但发展势头总体良好,成为当年世界炼油行业的亮点、热点地区。这一年,中东、非洲产油国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新建炼厂或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国家石油公司成并购主力
  2009年在国际并购市场总体环境较低迷的形势下,近年来实力和国际地位处于不断上升中的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油气收购活动非常活跃,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当年国家石油公司的收购金额近3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倍,其中尤以中国公司的表现最令人注目。中亚-俄罗斯地区是当年国家石油公司收购最活跃的地区。
  2009年中国公司共宣布11起上游收购,交易金额超159亿美元,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并购最多的一年。除几大国有石油公司外,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和民营企业也首次涉足油气并购领域。
  此外,2009年12月14日世界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斥资410亿美元收购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巨头XTO能源公司,成为2000年以来全球油气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也是金融危机以来能源行业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重组整合,其意义深远。
  资源国合作模式调整
  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资源国家依然延续了高油价时期形成的对外合作政策,加强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力度,但具体的对外油气合作模式有了新的调整。一是推出了“贷款换石油”的实用性强的互利合作方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先后与中国签了“贷款换石油”的合作协议。二是以伊拉克两轮对外招标采用服务合同为标志,服务合同方式可能成为今后资源富集国对外合作中采取的主要方式。实际上,服务合同既利于资源国利用外资尽快有效地开发本国资源,又使国际投资者不能掌控资源,不能获得油价上扬带来的溢价收益,最大限度保护本国资源权益和利益,已成为近几年来国际对外油气合作方式中增长最快的方式。
  跨国公司调整应对谋长远
  金融危机对欧美跨国大石油公司带来了重大冲击,导致其生产运行不畅、收入和盈利下降、资金压力增大。2009年前三季度,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康菲、道达尔六大跨国石油公司的合计营业收入与合计净利润比2008年同期分别下降了45.6%和60.7%,合计资本支出同比下降12%左右。因巨额债务负担和产品需求骤减,聚烯烃巨头利安德巴塞尔公司年初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面对不利的经营环境和形式,欧美跨国大石油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生产经营和运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和调整资产经营与布局,放缓短期投资步调,努力降本增效。2009年前三季度,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的运营成本分别下降了14%和13%。BP公司趁机调整其里海地区战略,推出哈萨克斯坦业务,更集中于俄罗斯和阿塞拜疆的油气业务。道达尔推迟了在俄罗斯、安哥拉海上、澳大利亚等七个大型油气项目做出最后投资决定的时间。壳牌逐步缩小了在欧美国家的下游业务,转而将业务重点放在正高速增长的亚太市场(如印尼、印度、中国等)。
  面对经济衰退,欧美大公司仍坚持其长期发展战略,继续看好未来油气基本面走势,保持或加大上游投资力度,向大型增长型油气项目投资项目倾斜,大力发展LNG一体化业务;调整下游投资结构,注重炼厂升级改造,注重清洁燃料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提高装置的规模和适应性;削减和调整低盈利性市场的油品零售业务;坚持技术领先、一体化经营和有选择有重点发展替代能源和新能源。
  此外,2009年冬天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虽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却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共识。作为能源主要生产行业的石油石化行业既是主要能源生产部门,也是排放和耗能的大户,如何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形势搞好节能减排增效、抓住机遇谋得新的更好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石油石化业界的共同任务和重要目标。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