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 22:25 星期四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头版新闻 > 正文
关于当前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
字号:[    ] 发布时间:2013-08-20 00:00:00 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发布人:黄振东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2013年8月19日)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煤炭工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煤炭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主攻方向,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政策措施,在产能建设超前、进口煤影响扩大、价格持续下跌、效益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稳步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循环经济和生态矿山建设取得新进展,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前7个月全国煤炭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产销量下降。据快报,前7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1.3亿吨,同比减少7800万吨,下降3.5%。全国煤炭销量20.7亿吨,同比减少8400万吨,下降3.9%。
    (二)进口量增长。前7个月,全国累计进口煤炭1.87亿吨,同比增长14.1%。煤炭进口在经历5月、6月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之后,7月份出现反弹,当月进口2865万吨,同比增长18.3%,环比增加629万吨,增长28.1%。前7个月累计出口490万吨,同比下降22%;净进口1.82亿吨,同比增加2450万吨,增长15.5%。
    (三)发运量下降。前7个月,全国铁路发送煤炭13.22亿吨,同比减少1629万吨、下降1.2%;其中7月份发送煤炭1.83亿吨,同比增加1277万吨、增长7.5%。
北方主要港口发运煤炭3.7亿吨,同比增长3%;其中7月当月发运5432万吨,同比增长13.6%。
    (四)库存处于高位。7月末,煤炭企业库存9020万吨,环比增加30万吨,增长0.3%,同比增加235万吨,增长2.7%;重点发电企业存煤6863万吨,环比减少535万吨,下降7.2%,同比减少1703万吨,下降19.9%,存煤可用17天;主要港口煤炭库存5297万吨,环比增加23万吨,增长0.4%,同比增加610万吨,增长13%。
    (五)价格继续下滑。自2011年11月份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下滑。2013年8月2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59.1点,比年初下降11.6点,同比下降19.7点,比2011年的高点下降了43.9点。
动力煤价格。7月末5500大卡/千克动力煤,主产地大同地区“上站”价425-440元/吨,环比下降25元/吨,比年初下降75元/吨,同比下降85元/吨;主要中转港秦皇岛港平仓价565-575元/吨,环比下降20元/吨,比年初下降65元/吨,同比下降55元/吨;主要消费地广州港提货价655-670元/吨,环比下降10元/吨,比年初下降45元/吨,同比下降35元/吨。
炼焦煤价格。价格在4到6月份出现连续下调后,7月份以来基本保持平稳,目前价格比年初下降约220元/吨,同比下降350-400元/吨。
    (六)投资回落。自2012年二季度开始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今年前7个月煤炭投资2589亿元,同比下降1.6%,降幅收窄。
    (七)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一是主营业务收入持平。前6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11%,其中大型煤炭企业收入同比增长10.05%。二是货款回收更加困难。前6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应收账款3308亿元,同比增长18.88%;协会统计直报的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5%左右)应收账款2593亿元,同比增长31.3%。多数企业承兑汇票比例达到70%以上,有的企业甚至在85%以上。三是企业成本持续增加。前6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6.6%,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7.5%。四是行业利润继续大幅下降。前6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3%;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0.8%,其中24家企业亏损,亏损面26.7%,比去年增加了15.6%,黑龙江、吉林、重庆、四川、云南、安徽、江西等7个省份出现煤炭全行业亏损。五是资产负债率上升。前6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62.44%,同比上升2.52%,大型企业资产负债率65.83%,同比上升2.5%,有的企业超过75%。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经营风险增大。六是煤炭增值税同比下降。受煤炭收入减少影响,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应交增值税及附加同比下降13.66%,其中大型煤炭企业应交增值税及附加同比下降12.12%。七是部分困难企业职工收入受到影响。部分老矿区的困难企业已经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推迟发工资的现象。
    从行业经济运行走势分析,预测三季度及下半年煤炭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产能继续释放,进口增加,市场继续呈现供需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全社会库存维持高位,煤炭价格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行业去产能、去库存的任务繁重,企业经营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预调微调的政策措施,将对煤炭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煤炭需求增速或将有所提升。8月上旬火电同比增长20%以上,重点发电企业日均耗煤增长19%,主要电厂存煤天数下降已接近正常水平。七月份,协会对外发布市场景气指数,表明市场有所好转,需求偏移指数为-8,与6月份的-17相比上升了9个点。这里既有天气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发展趋稳的因素。
    二、行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行业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自今年开始,国家取消了煤炭重点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进展。二是推进了市场体系建设。焦煤期货合约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动力煤期货上市工作正在积极筹备;全国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基础工作有序推进,煤炭交易市场合作组织正在发挥作用。目前,全国已组建了31个区域性的煤炭市场交易中心,其中山西太原、陕西、秦皇岛、东北亚、内蒙古等交易中心运行情况较好。三是国家简政放权,进一步放开了煤炭生产和经营许可管理。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一是煤炭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全国建成年产120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850多处,产量占全国的65%左右(其中建成年产千瓦吨级的煤矿47处,产能近6亿吨);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产量降至17%以下。安全高效矿井(露天)406处,产量占全国1/3。二是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去年以来,河南、内蒙古、贵州、四川、吉林、湖南、福建等省区再次出台政策,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据了解,河南省通过近两年持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截至目前,全省530家煤炭企业减少到30家,矿井数量由800多处减少到550处左右。内蒙古规划到2013年末,地方煤炭企业数量由353家减少为80~100家,井工矿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露天矿不低于300万吨/年。三是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上半年,前4家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6.1%,同比增加3.5个百分点;前8家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8.5%,同比增加4.9个百分点。其中7家亿吨级企业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35.9%,同比增长4.5%。近期,河南煤化与义马煤业实施重组,重组后企业煤炭规模将超亿吨。四是以煤为基础企业多元产业快速发展。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逐渐兴起,贸易、金融、物流等多元产业初具规模。截止目前,煤炭企业权益装机规模达到1.2亿千瓦,其中,神华集团电力装机规模达到6500万千瓦、淮南矿业集团1299万千瓦、陕西煤业化工集团1250万千瓦;中平能化集团煤焦产量超过1000万吨,形成了煤焦化产业链;开滦集团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物流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三)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新提升。针对去年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煤炭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挑战,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一是加强了成本管理。大型煤炭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风险管控,严格成本过程控制,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压缩投资规模,严格材料采购管理,优化生产布局,严控专项资金投入,优化融资结构,多数企业煤炭生产成本普遍下降。二是强化了质量管理。煤炭企业坚持“质量至上”理念,积极实施精煤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煤炭产品品质,适应客户差异化要求,拓宽了市场空间。三是加强了资金管理。多数企业制定了应收账款警戒线,建立欠款预警机制,实行客户信用评估,加大货款回收力度,落实货款回收责任制,为维护企业现金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继去年我国有6家煤炭企业进入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后,今年又有山西焦煤、阳煤、潞安、同煤、晋煤等5家大型煤炭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四)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全行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煤炭科技“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围绕煤炭科技“31898”工程,坚持把基础理论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作为推动煤炭科技进步的着力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开展科技攻关,努力提高全行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资源开发、煤炭转化基础理论取得阶段性成果,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煤炭百万吨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取得成功,煤炭间接液化和煤制烯烃已实现商业化运营。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取得进展,千米深井建设及支护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年产千万吨及以上综采成套设备、智能化综采设备、年产2000万吨及以上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
    (五)生态矿山建设稳步推进。煤炭行业牢固树立绿色开采理念,遵循资源开采业发展规律,统一规划矿区生产和生态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煤炭绿色开采、保水开采、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生态再建力度,解放了大量资源,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了“三废”排放,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56%,比201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2950万千瓦,矸石利用折合4600万吨标准煤;矿区土地修复整治率62%左右。煤炭企业加大力度推进低碳技术与产业示范工程建设,今年由协会组织论证推荐的11个低碳技术与产业示范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计划,获得2.4亿元资金支持。
    (六)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近年来,煤炭行业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兖矿集团、山东能源、开滦集团、煤炭地质总局、徐矿集团、江西煤业、昊华能源等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煤炭资源,取得了可喜进展。兖矿集团坚持产业运作和资本运营相结合,通过组合煤炭主业的产供销单位的良性资产,完成国内外四地上市。中煤装备、郑州煤机、山西太重、平顶山煤机等大型煤矿机械制造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煤矿综采成套技术装备已出口到俄罗斯、德国、印度等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中国神华完成印尼南苏煤电一体化项目,积极开展澳大利亚沃特马克项目以及塔州风电投资项目。
    (七)行业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为进一步推进煤炭行业文化建设,今年我会提出了《关于推进煤炭行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煤炭行业文化繁荣发展,促进矿区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美术、摄影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乌金杯”、“乌金奖”赛事,丰富了煤矿职工文化活动。编辑出版了《劳动光荣、矿工伟大》画册,集中展示煤炭工业劳模风采、弘扬了新时期劳模精神。14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召开全国煤炭行业“五四”表彰大会,开展了寻找“最美青工”行业推荐活动,展示了行业青年风采。
    (八)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稳定好转。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矿共发生各类事故285起,死亡584人,同比减少152起、115人,分别下降34.8%和16.5%。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325,同比减少0.043,下降11.6%。
    上半年,我会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相关政策措施,围绕行业改革发展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密切跟踪煤炭经济运行,研判市场走势,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先后组织了11个调研组深入25个产煤省区、主要煤炭消费地区和沿海港口开展调研活动,分析形势,研判走势,多渠道反映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控制煤炭总量、规范进口煤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等政策措施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完善了跨部门、跨行业的月度经济运行会商和季度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建立了“7+2”大型煤炭企业和“4+1”环渤海下水动力煤企业的联系机制;按周发布“中国煤炭价格指数”,按月发布“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按季发布煤炭预警报告,加强了行业统计信息平台和国家煤炭工业网建设,及时发布行业信息,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搭建咨询服务平台,提高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加强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推动“31898”工程实施。完成了201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完成了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推荐工作,推荐4个项目通过专业会评。开展科技成果鉴定,推动了行业科技创新。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委托,开展了煤矿生产安全咨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初步设计评审等咨询工作,拓宽服务领域。
    三是加强基础工作,推广行业典型,推动了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加强安全基础工作,推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推动示范工程建设,引导企业转型发展,先后组织召开了现代煤化工发展高层论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通风技术安全、煤矿焦煤化产业绿色发展和千米深井安全高效开采现场会,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企业社会诚信建设,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制度。
    四是贯彻落实国办57号文件精神,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全国煤炭交易体系建设。完成了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签订和汇总工作,开展了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研究,推进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五是配合商务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开展进口煤对国内市场影响和煤炭贸易标准研究。提出了建立全国进口煤协调机制,规范进口煤秩序,提高准入门槛,限制高硫、高灰和低质煤进口等政策措施建议,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六是关注困难企业发展。专题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汇报原国有煤矿破产政策不到位、补贴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从国际看,美国大力发展页岩气致密油,推行能源独立政策;一些国家广泛使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以及非常规天然气。伴随着能源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能源转型的步伐加快,能源品种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全球煤炭供应链重新配置,煤炭替代能源发展将会更加迅猛。许多国家在限制化石能源消费,鼓励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煤炭需求。
    从国内看,“十一五”以来,全社会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53万亿元,新增产能约24亿吨。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全国煤炭总产能超过40亿吨。同时,近年来主要产煤省区资源整合与技术改造矿井,陆续进入投产期,形成了较大的产能储备,去产能的任务十分艰巨,煤炭市场周期性过剩与产能建设超前的问题还十分突出。
    从贸易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煤炭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煤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将更加深刻,一方面,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结构及价格变化必然会对国际煤炭价格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国际煤炭市场供需结构、价格变化又会影响我国的煤炭市场走势。
    从我国发展阶段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速度由前些年的两位数回落到7%左右,煤炭需求增速放缓,但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加,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基于以上分析,从中长期发展看,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在未来较长的时期,煤炭仍将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50%以上。煤炭工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煤炭工业中长期改革发展方向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立足“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形势,煤炭行业要准确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以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升级版,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奋斗目标,坚持理念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努力构建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一)转变发展理念,科学控制煤炭总量。贯彻落实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煤炭开发布局思路,推进资源“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的形成,完善煤矿环境保护标准,以矿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矿区煤炭开发规模和煤矿生产能力,鼓励绿色开采,促进安全高效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全国煤炭长期稳定供应保障能力,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优化煤炭组织结构;坚持以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为重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煤炭生产结构;坚持以发展煤基循环经济产业为载体,促进煤炭深加工和转化,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高起点、前瞻性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煤炭转化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力度,推进煤炭转化示范工程建设,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适合的区域部署一批大型煤炭转化项目,推动煤炭生产利用方式变革,有效替代石油、天然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落实科教兴煤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煤炭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前沿,加大科技投入,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和先导技术研究,努力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四)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全国煤炭市场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坚持煤炭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全国煤炭市场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区域煤炭市场为补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交易市场体系。支持煤炭、运输、用户企业之间签订中长期合同,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五)推行煤炭绿色开采,促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树立科学产能理念,根据矿区资源条件、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合理确定煤炭开发强度,以最小的生态环境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回收,在有条件的矿区推行煤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减缓或控制煤炭开采对地表生态环境扰动;因地制宜实施矿区生态再建工程,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生产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矿区和美丽矿山。
    煤炭工业是我国能源支柱产业,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行业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总基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矿山,全面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努力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升级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可靠能源支撑。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