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17:32 星期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工人日报|复绿,给矿山第二次生命
字号:[    ] 发布时间:2022-09-13 11:01:41 来源:工人日报-中工网 发布人:刘一鸣
  原标题:内蒙古全力推动生态修复,已建成绿色矿山360家(引题)
 
  复绿,给矿山第二次生命(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的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历经百年开采,累计采煤约5200万吨,现已停产,却因常年开采形成了一个面积约500公顷的硕大矿坑,采坑周边堆砌成多个排土场,总占地面积1276公顷,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人造天坑”。
 
  “绝大部分土壤已演变为粉状的白碣土和煤矸土,这样的土质无法种植植物,是人们常说的生土,恢复草原生态不容易。”原露天矿矿长王俊武说。
 
  有专家表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存量既是我国千百年矿业开发的历史积累,也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不合理的结果。“煤矸石经过风化后漂浮起的粉尘含有多种重金属成分,如果落到植物的花叶上,会导致植物停止生长直至死亡,这是无声的环境杀手。”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特聘工程师张志刚告诉记者。
 
  “草原生态是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类型之一,土壤一般只有几厘米厚,土壤下面就是细沙,植被根系很浅。这种先天的脆弱性决定了它极易被破坏,却极难被修复。”张志刚说。
 
  为更好地治理矿坑,当地政府将露天矿地质环境治理纳入了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矿坑隶属的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针对扎赉诺尔地处高寒地区特点,结合坑内和排土场的土壤多为工业废弃物且缺乏营养和排土堆放存有落差的实际,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对露天煤矿土壤、边坡、地下水、生态等进行重点治理和修复,经过2年多的精准修复,露天矿坑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矿坑植被覆盖度由0.8%恢复到80%以上,目前种植植物已由最初的1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70余种。
 
  如今,站在矿坑一角,草木皆绿、满目葱茏的醉人景象让人眼前一亮。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使这里的空气变得清新怡人。樟子松、紫叶稠李、云杉、糖槭及多种果树的种植,形成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曾经的“人造天坑”已成为绿色清新的“天然氧吧”。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各类生产矿山投入约百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面积约712平方公里。近年来,内蒙古全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探索矿山治理新实践,让曾经生态遭到破坏的矿区,获得了新的发展希望。截至6月初,全区各地已建成绿色矿山360家,其中包含47家国家级绿色矿山。
 
  “内蒙古的绿色矿山建设,不仅追求有‘面子’,还要有‘里子’,更要有‘脑子’,智能化、信息化是绿色矿山的‘内核’。”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鄂尔多斯市的麻地梁煤矿,就是科技赋能,促成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典型。走进麻地梁煤矿智慧矿山指挥中心,十几名身穿白衬衣的工作人员正盯着电脑工作:鼠标轻点,指令发出,视频中的机器开动,黑黝黝的煤就被送上了运输皮带。
 
  麻地梁煤矿矿长吴劲松说:“大多数煤矿企业会建立大型储煤场来调节生产和销售之间的平衡,成本较高,也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我们现在通过智能化手段,做到地面运输流量和井下生产流量互相匹配,就能做到矿区产煤不见煤,煤灰满天飞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次发展理念的洗礼,提醒企业必须将绿色矿业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闯出一条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生态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吴劲松深有感触。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