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15:17 星期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企业信息报送 > 其他 > 正文
让三线精神在岗位传承
字号:[    ] 发布时间:2020-10-29 10:38:00 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发布人:刘一鸣

  是什么原因或力量支撑他从繁花似锦的韩城来到条件艰苦的陕北,一坚持就是十二年?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红柳林矿业公司机电修理厂综采车间寻求答案。

  他平凡而普通,总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的地方;他不善言谈,却默默奉献于自己的岗位;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用满腔热血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他就是“三线精神”的传承者杨晓潼,大家都亲切地喊他“老杨头”。

  平凡岗位 秉承初心

  2009年,当年46岁的杨晓潼,只身一人来到红柳林。当时,他被分配到了综采车间,那天正是车间成立的第一天,杨晓潼可谓是机修厂的元老。

  “我是个急性子,不喜欢拖沓干事,早点完工,心里踏实。”他憨憨一笑,直爽地说。

  起重、开叉车、修理开关、水泵绕线、电机维修,这是他的日常工作。同时,还要配合现场施工人员起吊、安装各种大型设施。从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6点下班,虽工作艰辛,却干劲十足。

  杨晓潼说,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利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专业技能知识。他明白优胜劣汰的生存之道。近年来,各类智能化设备不断引进,他必须要跟上发展节奏,努力学习智能设备的操作标准及维修方法,让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匠心不改 矢志不渝

  车间初创时期的艰难,杨晓潼深有感触,但他并没有被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困境所吓倒。而是始终咬着牙坚守在岗位上,更像一颗螺丝钉扎根在矿区。

  与他交谈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机电修理厂的成长历程,也感受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人一定要有追求、有奉献,为公司一流创建干点什么。”他半开玩笑地说道。

  是啊!每个人都想成功,可成功的背后需要付出比常人百倍的努力。从车间成立到现在,从最初的9个人,到目前的30多人,杨晓潼见证了车间的成长与蜕变。从最初的维修,到现在的设备零部件加工,机修厂不断创新发展,实现服务升级,迄今已发展成为占地12300多平方米,拥有机加工车间、电修车间、龙门吊装卸货场地三大维修加工卸货的基地。

  传承精神 不断前行

  杨晓潼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春岁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煤炭市场,他和红柳林人同甘苦、共荣辱,一起成长,像战友,更像家人。

  领导眼中的他:肯干肯学,做事积极细心,经常主动上夜班。12年如一日,无迟到、早退、旷工。

  员工心中的他:工作时话不多,埋头苦干;生活中喜欢聊天逗乐,乐观开朗。

  当问及机电修理厂带给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开心!”他想了想,很朴实地回答。

  如果说,起初选择红柳林只是因为寻求一份生存之道。那么,十几年的坚守就是因为热爱,热爱这份工作,热爱红柳林这个大家庭。

  杨晓潼一个“走出去”对工作负责的“普通人”,身上透露着红柳林人的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用自己无悔的青春为红柳林燃起熊熊烈火,这种“三线精神”的传承值得大家学习。(雷阳阳)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