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22:20 星期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人才培养 > 专家视野 > 正文
吴晓煜:浅谈煤炭和煤炭工业的几个问题
字号:[    ] 发布时间:2022-04-13 09:57:55 来源:中国煤炭网 发布人:刘一鸣
  一个时期以来,煤炭、煤炭工业成为热点话题。面对繁纷复杂的煤炭现象,有人提出“煤炭怎么了”“怎么办”的发问。本文仅就对于煤炭和煤炭工业议论较多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能源保障与能源兜底保障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1.能源保障。

能源是经济的动脉、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崛起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国际竞争与博弈,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能源领域。世界上许多战争、攻伐,多因能源而引起,而且于今为烈。能源成为某些国家限制他国发展的制裁措施和屡用手段。这种情况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大的改变。

在当今社会,能源与每个人密切相连、息息相关。没有一个人的生活可以离开能源,每个人都在享受能源所带来的幸福。能源紧缺必然很快传导到人民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我国是已经崛起,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大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在复杂严峻的世界格局和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其重大现实意义、长远战略意义和发展利益之巨,是不言而明的。

能源及能源保障如此重要,充分说明了我国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话很形象、到位。我国能源的饭碗,不能受制于人,也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所讲的能源保障,主要体现在供给侧、供应链上。能源供给体系应当完善且牢固,供应端与消费端无缝对接,成为有机整体,最终形成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双循环供给体系。

我国各类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各有各的地位、责任与作用,需要统筹规划,共同为保障能源安全发力、着力,各尽其责。要树立大能源意识、大局意识,不能各说各话、各唱各调,更不能只强调自己重要。这一点很重要。

2.能源兜底保障。

能源兜底保障是指能源供给体系中,其中一种能源是主体能源,这种能源具有持续稳定供应能力,确保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并化解国内、国外风险。换言之,这种兜底能源能够挺得住、兜得了、顶得上。具有主体性、基础性、自主性、稳定性等特征。

——主体性。关键时刻顶得上,是主要能源。

——基础性。处于基础地位,有兜底的实力与底气。 

——自主性。不依赖和受制于他人,饭碗在自己手里。

——稳定性。具有长期而稳定的保障能力,是稳定器、压舱石。

3.煤炭与煤炭人要担负起能源兜底保障的历史责任。

综上所述,我国能源兜底保障责任与任务,必然要落到煤炭身上,非煤莫属。这不是权宜之计,是由国情决定的必然选择。煤炭兜底保障的定位是中央一再明确的战略性决策,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煤炭的国家之一。煤炭在一次能源占主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使然。一次能源是赋存于自然界,未经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中,化石能源占84.7%,非化石能源占15.3%。煤炭占56.8%,石油占18.9%,天然气占8.4%。

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资源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一大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的一大优势。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约73%,天然气依存度43%,对外依存度是比较高的。因此在可预测的时间内,煤炭的主体地位是不会改变的。煤炭资源的赋存地与赋存量是固定的,在若干亿年前就形成了,变不了的,亦不可再生。包括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是不能根本扭转的。

②就二次能源结构而言,煤电也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二次能源主要是电。电是工农业、第三产业和人民生活中一时一刻不可或缺的。

2020年,煤电装机容量尽管只占近50%,但是发电量却占65%左右,且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稳定性,这是煤电的优势。新能源优点很多,主要是非碳,碳排放问题较小。因此要推动发展。但水、风、光发电因受自然条件、气候的制约,实际发电量小于装机容量。另外新能源还有消纳问题,即要解决发多少电就能全部、及时用得上的问题。解决消纳与储能的问题,有个过程,需要时间。

③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产出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快煤矿建设,一大批现代化矿井相继投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煤炭大基地、大集团战略和科技兴煤战略,煤矿的技术面貌、装备现代化、智能化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建成上千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多个亿吨至几亿吨级的矿区,多个千万吨的矿井群屹立在中国的大地上。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扭转了煤炭紧缺局面,完全具备了能源兜底保障的不可逆转的实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④我国有一支听党话、特别能战斗的煤炭职工队伍。革命战争年代,煤矿工人是党的重要阶级基础,毛泽东主席在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就表扬“他们特别能战斗”。1936年,他曾教导工作人员“向煤炭工人学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煤炭紧张状况,在极其困难条件下,煤矿职工为国分忧、为人民解难,多出煤出好煤,付出重大牺牲。在国家各个重要发展时期,广大煤炭职工以国家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顾大局、识大体,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加班加点拼命干,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凡遇到紧急情况,煤炭紧缺的关键时刻,煤矿职工听党的话,冲在前面,保障供煤,稳价供应。事实表明,有了这支队伍,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优势就能够得到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就能够实现。煤炭职工特别能战斗精神,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确保煤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一是要抓住煤炭产业集中度高、在煤炭供应链中举足轻重的煤炭主产区。牵住这个牛鼻子,就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二是要充分发挥国有煤矿的主力军作用。三是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监管作用。政府的措施、政策引导尤为重要。煤矿企业的许多事情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如产能释放与产能置换等。因此政府要采取有力有效且具有前瞻性的措施,使煤炭行业充分发挥能源兜底的作用,这是煤矿企业最关心、期望的事情。

⑤关于产能释放。在2021年秋冬煤炭保供过程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先进产能释放,这项工作引起了关注。产能释放的前提是煤矿具备了产能。产能在先才可以释放,没有产能谈不上释放。被开闸释放的产能才是有效产能。打开释放之门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有关部门。这次因电煤告急而进行的产能释放,是一个及时、有经验可总结的系统工程。此项工作比较复杂,相关部门和煤矿应总结经验,形成科学的先进产能释放机制。此外,还有“产能置换”“增量核准”一些情况,需要在新形势下,予以完善。

当然也要看到,既然是兜底保障,就不是完全靠煤炭来保障,煤炭的责任是基础性的兜底保障。

二、炭与碳——努力实现双碳目标

1.炭非碳

炭即煤炭。我国在汉代就称煤炭为炭,后来又称石炭(日本亦有此称)。至宋末元初,才有煤这个称呼。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6位,化学符号为C。中国古无碳字,炭不是碳的简化字。在翻译化学元素时,化学家把炭与石合起来(石为偏旁),成为碳字。1932年,国民政府《化学命名原则》规定:“元素之名,各以一字表之”“金属元素之为固态者,从金;非金属元素之为固态者,从石。”至此,把第6号元素第一次以法规形式命名为“碳”。

炭与碳是两个不同的字,其含义大不同。不能把煤炭写成煤碳,更不能混用。

2.煤炭与碳排放。

煤炭不是碳,但却是含碳物质。在其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个二氧化碳就是当今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会造成地球气温上升,气候变暖,引发冰盖融化、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危及人类生存环境。这是人类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要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为此,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全球碳排放最高降幅。

我国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构成中,发电(热)占45%,建筑占5%,交通占10%,工业占39%,农业占1%。可以看出,由煤电而引起的碳排放占较大比重。在减排过程中,一些同志把眼睛盯在煤炭上,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有一定道理,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是,二氧化碳是在煤炭燃烧过程中,亦即在其使用端产生的。

二是,逐步减少煤炭使用的占比,是减排的有效措施,这是没有疑义的,但不是唯一的措施。减碳与减煤有一致性,但减碳并不等同于减煤,也不是去煤化。

三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是不排放。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限于技术和实际情况而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地表植被和土壤吸收(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和水,呼出氧气)。这取决于绿化建设的程度。另一部分则是把二氧化碳在排放之前加以捕获、转化和利用,或者把它封存起来,以上这些工作称为固碳。固碳是随着技术突破而提升的。排放量与固碳量相等,即是碳中和。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减排,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好捕碳、碳转化以及增加绿色植被工作,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我国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就是这样的目标。

3.减煤与减碳

通过减煤而减碳,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双碳”工作的重点之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需要奋力争取而得之,其艰巨性、复杂性不言而喻。

第二,减少煤炭消费占比,是一个长期目标。煤炭是我国唯一可以不依靠、不受制于人的化石能源。减少发电用煤的占比,与发电用煤总量不完全是等同的概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制造强国、工业大国。必须保有适度富余的煤炭产能,因为它是支撑性兜底保障的压舱石和基石。因此在2030年之前,用煤的绝对量会略有增加。这是由发展这个硬道理和国情所决定的。

第三,稳中求进,稳字当头。这是总基调。减煤降碳是一个长期、分步到位、有序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急于求成、求速胜。要立足于全国减碳大局,坚持系统思维,通盘谋划,从实际出发,不喊过头的口号,不搞运动式、一刀切的减煤减碳。稳健前行,稳操胜券,操之在我。稳是积极的稳,稳的目的在于进。

第四,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坚持安全第一。降碳不能危及能源安全。

第五,要先立后破。破易立难,立住了才能破。减少煤电,必须有可靠且能够消纳的新能源有序替代才行,有进才能有出,进得来才能出得去。

第六,双碳目标是全国总体的目标,是全国一本大帐。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较大。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减碳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此事不能齐步走、一刀切,要有全局观、系统观。

第七,科学施策,精准推进。要调查研究,精准算账、科学谋划,使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把工作要做实、细、好。要未雨绸缪,先手发力,有预测预警预案。“凡事预则立”,此之谓也。

三、煤与电——理顺两家的关系

煤与电这两个词经常见诸媒体,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这说明了煤与电的重要地位。

1.电煤与煤电

电煤是指发电用煤,生产主体是煤矿。

煤电是指用煤炭为燃料发电,生产主体是电厂。

二者是供应端与消费端、生产商与用户、上游与下游、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上下联动,互利共进的关系。

从历史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初煤电发电量占比在90%以上,目前在60%左右。在20年内煤电发电量应不少于总发电量的25%。煤电占比过低或降幅过大恐有风险。到2060年因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排放到空中之前,相当一部分将得到捕获,并加工转化利用。碳转化利用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水电、风电、光电的不稳定性是天然的,应由煤电来予以平衡和兜底。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低碳、减碳,直至碳中和,而不是去煤化、去煤电化。

2.煤价与电价。

煤与电是互相依存、紧密相连的一家人,但又是互相矛盾,有时“顶牛”的兄弟。这主要表现在利益上,直接体现在煤价与电价上。

电价受煤价影响较大。谷贱伤农,煤贱伤矿,煤贵伤电。说到底是利益分配关系。煤价高,煤矿收益高,矿工日子好过一点儿;煤价低,电厂收益高,职工生活好一些。价格与利益循环链,是其要害。

①煤价波动较大,煤电矛盾长期存在。

煤炭长期由国家定价,煤价高了,国民经济发展不能承受。这一问题,改革开放后并没有完全解决。1984年经原煤炭部和部长高扬文力争,煤价微涨,给了超产煤加价政策。当时起了很大作用。

1988-1993年,成立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统配就是国家管煤价,统一调配,这个词颇能说明问题。

1993年放开除电煤以外的价格,2003年电煤价格放开,但电价不能完全放开。电煤价格一涨,电力即反弹,煤价难以到位,煤、电两家为价格而争执。

2012-2015年,煤炭供应过剩,煤价低位徘徊,多数煤企亏损。2016年以后,煤价逐步攀升,到2021年9月达到顶点,煤电企业亏损。

对国家和有关主管部门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很难办。此事到了最终解决的时候。

②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煤炭低价运行时间多于高位运行的时间。价格过高的情况,均出现在紧缺的时候。

二是煤炭价格过低时,一般是煤炭行业自行消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煤多了,卖不出去,煤炭经济陷入困境,全行业进行扭亏脱困攻坚。有个矿务局曾提出在机关和地面“人人二百三(月工资),共同渡难关”。煤矿欠薪情况多有,此事其鉴不远。国家支持煤炭行业脱困,全社会也都道煤炭困难,但从煤价上解决问题的情况不很多。

三是由于煤炭面对的是电厂,电厂面对的是社会,煤价过高时,电厂存煤减少,很快传导到社会层面,对煤矿形成保供降价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煤价得到平抑。相信随着大容量储煤装置的投入,储煤能力提升,适应淡旺季以丰补欠的储煤机制形成,这种情况会减少,不再“折腾”。

③关于电煤合同。

签订煤炭购销合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此事很复杂,很难办。本来电厂的装机容量、用煤量及储煤量是相对稳定的,不应该大起大落。有时煤炭紧张,并不是真的煤不够用。这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上出现问题不无关系。

在煤炭充足供应,买方占市场主导地位时,有的电厂持观望态度,希望价格更低,签合同的积极性不高。

在煤炭紧张,卖方主导市场时,个别煤矿不太愿意履行合同,想有个好价钱。

提升市场监管力度。是否必须签合同,签了不执行合同怎么办,应签而不签合同的是否必须保供保运?资本入市炒作怎么办?要有全链条监管办法与措施。对于我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煤炭交易市场,每年以十亿吨计的煤炭交易,涉及数千亿的资金,攸关国家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应当进一步管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监管调节作用,有机结合,共同发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关于中长期合同。这有利于两家的均衡与稳定生产,好处很多。通常是一年以内、几个月或一把一利索的为短期合同,一年(含一年)至两年为中期合同。两年(含两年)以上为长期合同。此事应加以明确。

煤价的确定,应当实行基准价+浮动价。但这一问题非常复杂。

浮动价。建立可操作的浮动办法与机制,确定浮动的幅度、何时何种情况才能浮动。

基准价。应按煤质、发热量确定,并考虑成本因素、以及煤电两家的工资水平。资源不可再生,基准价过低,不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可考虑划定不同时期煤价最低红线。

四、燃料与原料——煤炭的双重属性

煤炭是燃料,大家都非常熟悉。煤炭同时也是重要的原料,这是由其生成的物质来源,以及化学成分所决定的。

中国人在新石器时期就认识到煤炭的原料属性。6000年前就用煤炭(煤精)雕刻小型制品。古代中国人民在许多领域把煤炭作为原料加以利用。如用煤制火药、药品、肥料、制墨、建筑材料、提取煤焦油,用作防腐剂、漂白剂。为今人提供了有益启示。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1894年,就提出了包括煤炭在内的矿物是原料的认识。他说:“凡动植矿质之物,昔人已知其用者,固能广而用之。”“昔日视为无用,今可炼为药品,炼为颜料。又煮沙已成玻璃。化土以取矾精,锻石以为田料,诸如此类,不胜缕书。此皆从化学之理,而得收物之用,年中不知裕几许财源。我国倘能推而仿之,亦致富之一大经也。格致之学明,则电风水火皆为我用”。后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还预言,“除煤矿以外”,必然会出现“其他一切因煤而产出之工业”。

孙中山128年前所言,是从“化学之理”的角度加以论述的,“从化学之理而得收物之用”。煤化工这一概念雏形已蕴含其中也。孙中山所预言的“除煤矿以外”,将会出现“其他一切因煤而产出之工业”,已为今日之现实所证明,很有远见。

列宁在1920年4月全国采矿工人和煤矿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演讲中指出:“没有煤炭工业,任何现代工业和任何工厂都是不可想象的”“煤是工业真正的粮食”“没有这种粮食,工业就会瘫痪。各国的大工业就会崩溃瓦解,就会退到原始野蛮状态”。

科学家朱志尧先生在1974年前就认为:煤是“万能原料”。“目前烧煤是一种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我们今天烧煤,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埋怨我们浪费,因为我们烧煤的时候,把煤里面许多宝贵有用的东西都一股脑烧掉了。尽管在目前是不得已的事,但是我们将来绝不会这样做。要好好利用煤,把煤里面一切有用的东西都取出来。”

他特别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不烧煤的时代总有一天会到来的。不过那不是煤的衰落时代,而是它的黄金时代。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化工原料,煤将物尽其用。更好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大显身手”。

煤炭的原料属性是从煤炭的固有价值和用途来加以定位的。煤炭作为原料加以使用时,另一大好处就是大幅度减少因燃烧而产生的碳排放,明显降低碳捕集成本。所以国家把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考核,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煤炭的原料属性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进而发挥其原材料优势,并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从以燃料为主,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的思路,具有前瞻性。

五、建议与设想

——走好中国特色的煤炭之路

要以能源“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为引领,以实现“双碳”为目标、能源兜底保障为己任,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立足于全国一本大帐、一盘大棋的大局,在煤炭价值链上发力,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稳中求进,走好中国特色的煤炭之路。

1.认真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思想。真正学懂学透,融会贯通。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把煤炭工业发展推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①认识能源革命的内涵、重大意义及战略措施。

②认清煤炭工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方向。

③认清以煤为主的国情、兜底保障(是长期的)的重大责任、煤炭燃料与原料的双重属性,还原其商品属性。

④认清煤炭工业发展的长期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

2.下大力气抓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产业、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

——煤化工要有新思路。认真研究煤炭原料属性及价值,拓宽煤炭深加工路径,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煤的主要化学成分就是碳、氧、氢、氮等元素,这些都是宝贝,可以聚化合成许多更加宝贵的产品,因此是“百宝之物”、一大利源、富源,这是煤矿的一条出路。

道理虽简,干则实难。煤矿搞煤化工,虽有资源优势,但必须靠创新驱动,建立在关键技术突破,且环保措施可靠的基础之上。看准了再下手,不能跟风,要总结吸取一些煤化项目亏损的症结与教训,不能再背上新亏的包袱。

——办好已有的电厂,包括瓦斯电站。燃煤电厂要在碳捕获、回收和加工转化利用上下大工夫。二氧化碳排到空中,是有害的温室气体。但本身是个宝,要把这方面的循环经济(煤—煤电—碳捕捉—转化)搞起来。

3.煤炭清洁高效开采利用一刻不放松。

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适量的基建投资规模,替代报废产能和不合理产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握有先进且合理充裕的产能,夯实兜底保障基础,确保国家能源供给的饭碗不出问题。重视稀缺煤种和优质炼焦煤的储备与保护。同时,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和生态建设工作。

——坚定不移搞智能化开采。向智能化矿井要产能与效益。实现矿井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搞好供给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避免再次陷入因产能过剩造成的困境。

——地下气化开采。已经做了大量试验工作,应抓紧组织研究论证,取得突破,此事应有前景。前苏联1920年在顿巴斯矿区就搞地下气化。

——抓好煤层气开采和利用。同时在瓦斯先抽后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利用。

——煤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深度融合。有序进军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有效利用废弃煤矿闲置场地搞新能源,但要慎重从事,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因矿制宜。

4.加强煤炭科研、法制、体制工作。

核心领先技术是行业进步的定海神针,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是应对各种挑战的锐利武器。煤炭科技要在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上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坚持科技为本、为先,创新驱动。煤炭工业应当是高科技产业,它的前途与发展就在科技创新上。要扭住价值链,用新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突破;用新技术孵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推动煤炭循环经济有效发展。

可考虑成立煤化集团、煤化研究院,在有条件的矿业大学成立煤化学院、研究院,以及相关社团组织,形成高质量战略科技队伍。科技力量不能分散化、碎片化、各自为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组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1970年组建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工起步早,发展起来了,煤化工要赶上。

加强立法工作。把看准的事情与成功经验变为刚性的法律规定。

搞好宣传舆论工作。促进煤炭文化繁荣,弘扬煤炭职工特别能战斗精神,加强深入浅出、切合实际的正面性宣传工作,不搞形式主义,改变贬低煤炭工业和“谈煤色变”的某些倾向。

改进统计与计算、考核工作,以适应新形势。

一是燃料与原料、原煤与商品煤分别统计。二是规范统计名词术语。三是对于规模以下企业的产能和已形成但并未释放的产能做到心中有数。总之,各项统计工作应为事业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精准的计算与考核数据。

5.坚决贯彻节约优先战略。一方面要提高煤炭利用效能,高效利用,降低煤耗,这是减少煤炭消费,从而减排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全国上下每个人都要反对浪费,厉行节俭。节约用煤、用电,就是减少排放增加效益。“成由勤俭败由奢”是千年古训。能不能真正破除铺张浪费,戒却奢靡作风,是在第二个百年大考中的必答题。

6.关心保障职工生活。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党的宗旨,是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要看到,煤炭职工工资水平总体是不高的,企业债务负担重,几年前还有个别拖欠工资现象。衰老矿区职工和弱势群体应予关照。要以人为本,坚持向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不重形式,多办实事,使煤矿成为矿工的幸福之家。

煤炭事业是光荣而伟大的,不存在“红旗打多久”的问题,不是夕阳产业。煤炭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持续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吴晓煜  系中国煤炭史志专家,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