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20:24 星期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人才培养 > 人物志 > 正文
煤海“淘金”——访中国工程院士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
字号:[    ] 发布时间:2009-12-17 00:00:00 来源:煤海“淘金”——访中国工程院士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 发布人:黄振东
  

  12月2日,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说起刘炯天,中国矿业大学的人都不陌生,因为他是学校的“明星”级教授。这不仅因为他是副校长,也不仅因为他有着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他之所以成为“明星”,是因为他的敬业与奉献精神。

  刘炯天于去年年底,获得了中国能源界的最高奖项——“孙越崎能源大奖”。对于此次获奖,他感到有点忐忑不安。他和孙越崎先生曾有一面之缘,孙越崎先生青年时期孜孜苦学的经历、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清廉朴素的生活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自己获得这个大奖后,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

  其实,早在1999年,刘炯天就获得了“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他说,从那时起,孙越崎先生科技报国的理念就成为自己深刻的思想根源和行动基础。他也坚定了信念:不管什么人,也不管在什么环境下,要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有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为节能减排寻突破口

  煤泥是能源,也是资源。煤泥中有大量的优质煤炭直接燃烧或者废弃流失,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引进三种国际上的先进浮选柱技术,都没能解决好细粒煤脱硫降灰问题。重担落在刘炯天身上,一缺经费,二没设备,三没场地,怎么办?刘炯天带领学生清理杂草,蹬三轮车运沙石建场地,搭建试验台。没有钢材,刘炯天自己掏钱购买材料,自己动手割钢板、焊楼梯。他风趣地说:“尽管当时是平生第一次拿起气割和电焊,但也有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迈!”

  最困难的是有机玻璃装置的制作,几千元的价格对当时的刘炯天来讲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得已,他只好花了几百元委托别人加工锥形底座,其他的则自己动手加工。为卷制直径30厘米的有机玻璃筒体,他从北京背回了一大张有机玻璃板,用刚学来的土法卷制筒体。第一个试验装置建立起来了。切割和粘接有机玻璃发出的烟尘和难闻气味,使他常常感到头痛呕吐,干一会儿就得出去呼吸新鲜空气。

  刘炯天介绍,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从一般细粒煤的高效分选到低灰煤的制备及至废弃煤泥的加工等几个层面的技术研发与应用,解决了我国细颗粒煤的分选问题,减少了煤泥流失与污染,使细颗粒煤得到合理高效利用。他所研制的柱分选设备也应用到国内300余家企业,出口越南、印尼等国家,年创效益近2亿元。

  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刘炯天研究的细粒煤柱分选技术可以把选煤做到“极致”。他介绍说,在宁夏和内蒙古西部交界处有一块很好的太西煤资源,应用这个技术,可以生产出灰分在1%~2%的煤炭产品。这种产品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于燃烧或作为一般原料,它已上升为材料品级,为高档煤基材料开发打下了基础。

为资源短缺分忧解难

  洗选一吨煤需三吨水,这是选煤不容回避的现实。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煤炭分选后一般把煤泥堆置起来,这样就会造成煤泥和水的大量损失;我国的矿山采用尾矿库来处理,水循环利用率很低,同时也有溃坝危险。对于我国多煤炭的西北部干旱地区来讲,水煤两种资源开发的矛盾又特别突出,所以推广干法选煤或者说节约水的选煤方法势在必行。面对祖国的需求,刘炯天把目光从选煤转到与之相关的水处理。

  刘炯天和他的团队从化学原理上找到一种方法,就是将水中加入矿物原料来控制水的硬度,从而完成煤泥水的澄清与循环,为细煤泥的分选创造了条件,大量节约了用水,显著提高了选煤效率。

  刘炯天自豪地告诉笔者,这种通过添加矿物调节水的硬度的方式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做到水的澄清与完全循环,成本显著降低,系统运行稳定。这对于很多大的选煤厂的水循环是十分有效的,也很容易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难沉降煤泥水引发的系列生产问题。目前,该技术已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并获得了“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交谈中,笔者获悉,针对国家的资源短缺现状,刘炯天和他的团队正在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把目光瞄准国家资源的高效利用。现在,他正在研究难选高灰煤以及贫杂难选矿物资源的柱式短流程分选,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研究成功后,将为解决我国优质稀缺煤炭资源及铁、铜、铝三大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

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实践——理论——实践,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工科科研的特点。”谈到科研规律,刘炯天如是说。“到现在,科研都成为了一种追求,人们在这种追求中体验、提高,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谈到科研体会,他又发出如此感慨。

  的确,刘炯天的科研往往都是面对具体的工程。比如刚毕业时他见习所在的选煤厂,由于技术落后再加上系统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差,煤泥水到处流淌,只有穿靴子才能进入厂内,附近农田也到处是煤泥水。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刘炯天说,当时没有可行的方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开辟新的方法,需要做出成绩,而做出成绩的过程可能十分漫长,但这也是磨练一个人的意志、锻炼一个人的能力的过程。而他,一坚持就是20多年。

  在坚持中,他收获了“真金”。刘炯天说,围绕解决煤泥分选实际问题,他提炼出许多应用基础问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与技术。当把这些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际并得到验证后,自己的科研道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深。他总结道,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论,而不会局限于知识层面上的一般原理。

  “我有时候也有一种‘劳顿感’,似乎工作没有尽头,而且会不断遇到更多的问题,这更需要一种顽强的精神。这是一种体验和经历,这种成长历程对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刘炯天对笔者说出这话似乎是在自勉,又好像在告诉我们,科学攀登是艰辛和快乐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多年来,刘炯天创造了丰硕的成果。他现兼任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他本人曾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孙越崎能源大奖、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等一系列荣誉。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