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04:45 星期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
首页 >> 信息化分会 > 信息化-资料下载 > 正文
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材料之五——贵州省能源局
字号:[    ] 发布时间:2020-10-10 10:27:57 来源:煤矿机器人 发布人:高玉洁

  贵州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工业在全省大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但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贵州省煤炭行业一度存在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安全水平低三个难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果断决策做出加快煤炭工业脱胎换骨改造、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部署,把智能化作为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重要抓手。全省煤炭行业立即行动、迅速落实,深入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三年来先后推动井下巡检机器人研发、5G应用、复杂地质条件下运输系统智能化应用等取得突破,今年底将实现采煤机械化100%、辅助系统智能化100%的目标,为迈进采掘智能化、智能煤矿建设的新阶段奠定基础。

  一、主要做法

  贵州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厚度变化大倾角大、瓦斯灾害严重,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需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两种误区。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薄不能实现智能化机械化。即使实现智能化机械化也达不到经济效益化。二是两大瓶颈。技术瓶颈,改造技术路径和标准尚是空白,需摸着石头过河。资金瓶颈,改造资金缺口大、每年需要投入28亿元。三是两个积极性。地方政府、煤矿企业都不愿意先行先改、观望情绪严重。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主要采取三个措施。

  (一)“两个百分百”目标奠定智能化发展基础

  1.专家论证、指明方向。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能不能开展智能化建设的误区,邀请何满潮、王国法、彭苏萍等多位院士对我省煤矿智能化建设进行把脉,编制的《贵州省煤矿智能机械化课题研究报告》获全国煤炭工程咨询一等奖,得出贵州复杂地质条件下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实施智能化建设的结论。

  2.高位推动、明确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夯实基础”的思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100%、辅助系统智能化100%的阶段性目标。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省委2018年20号文件、省政府2017年9号文件,对“两个100%”的目标进行细化落实。在今年即将实现“两个百分百”的基础上,制定智能化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的智能化发展目标。

  3.示范带动,分步实施。制定三年攻坚行动方案,首批选择不同企业性质、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井型、不同灾害级别的优强煤矿123处先行先改,适时组织召开全省煤矿现场观摩会,总结经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生产和建设煤矿全部开展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全省生产采煤机械化率88.5%、实施辅助生产系统智能化覆盖率98.8%,33处煤矿开展采掘智能工作面改造,今年底将全面实现“两个100%”目标。

  (二)“两个可行性”突破技术和经济两大瓶颈

  按照专家论证方向、实现既定目标,关键是针对不同类型煤矿具体解决技术和经济“两个可行性”的问题。

  1.“两榜一单”解决技术可行性。一是针对问题发布榜单。针对地质条件复杂,适配性智能化技术装备工艺不成熟的客观实际,面向社会发布《贵州省“关键4%”煤矿机械化开采技术榜单》,重点解决复杂地质条件煤矿开采和55°以上大倾角煤矿机械化开采难题。发布《贵州省煤炭智能采掘技术榜单》,重点解决煤矿掘进工作面少人化、采煤工作面无人化、运输系统无人化和“110/N00工法”智能采掘技术装备问题。二是联合攻关形成目录清单。支持大型煤矿企业与中煤科工、郑州煤机厂、湖南煤机厂等科研设备单位合作,重点突破了55°以上大倾角煤层机械化采煤,特殊地质条件下小型机械化开采装备技术工艺,三角煤智能进刀和俯采24°大角度三软煤层支架护顶护底护帮等技术,形成液压柔性掩护支架+综合采煤机、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智能化技术、大倾角配套综采设备等多种适合贵州本地特点的技术装备目录清单。三是总结提升形成标准体系。根据技术攻关和试点示范,总结提出“省级能源云大数据+煤矿地面集中平台+开采机械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出台《贵州省煤矿智能机械化建设与验收暂行办法》《贵州省煤矿智能化数据交换技术要求(2020版)》,明确1+8智能化辅助系统标准,即综合信息化管控平台+通风、瓦斯抽采、压风、排水、运输、供配电、工业视频监控、信息导引及发布等子系统,做到“建设标准统一、信息标准统一、管理系统统一”,初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煤矿智能化技术标准体系。

  2.“算好三笔帐”实证经济可行性。在开展试点示范中注重投入产出的比较分析,通过解剖麻雀将试点煤矿的经济帐算给全省煤矿。一是减员账单。从“密集作业”到“少人作业”,全省改造升级煤矿合计减少井下岗位人员5000人、减少危险岗位4200人,年降低人工成本3.5亿元。如发耳煤矿智能化改造后,减少井下岗位人员141人、岗位减员率达78%。二是安全账单。从“人工干预”到“智能启停”,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自动响应,井下设备自动化控制、可视化操作,实现系统优化保安。如青龙煤矿进行智能化改造后,连续2376天保持零安全事故。三是效益账单。从“低效采煤”到“高效作业”,产能利用率提至90%,比2016年提高26个百分点。新田煤矿从普通综采工作面升级到智能化工作面新增投资3000万元,建成投用后每月产量新增5万吨,月新增纯利润500多万元,用6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回智能化投资成本。同时,10处煤矿获全国煤炭工业最高奖项“太阳杯工程”奖和“优质工程”奖,塑造贵州煤炭工业的良好形象。

  (三)“两个保障”构建智能化建设长效机制

  1.组织保障。一是上下衔接的领导体系。先后成立省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省基础能源产业振兴领导小组,由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推进全省煤矿机械化智能化建设工作。成立地方党委政府牵头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本地区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攻坚工作。各煤矿企业按照“一矿一策”编制改造方案。形成各层级组织领导抓改造工作。二是健全周密的政策体系。在省委省政府两个顶层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先后出台13个涉及“两化”政策文件,建立了从方案设计、施工建设、建成验收、运维管理等智能化全过程、全周期的政策体系。三是多方联动的推进机制。行业主管部门与业务审批部门联动,建立能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将煤矿建设项目审批从原来581个工作日压缩到现在的80个工作日。与能源职业学校联动,开展新型学徒制即“招工招生一体化”,培育大批煤矿智能化技能型人才;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动,建立通报、提醒、约谈、问责机制。四是实时跟踪的调度机制。依托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建设贵州大数据“能源云”,将煤矿智能化平台接入“能源云”平台,实现煤炭生产和智能化设备运行的远程监测监控和预警。

  2.资金保障。一是财政专项支持。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综合支持政策,省财政自2017年以来每年列支10亿元专项支持煤炭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及智能化机械化改造。今年起再新增10亿元用于支持煤矿瓦斯治理和智能化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下达两化改造资金近20亿元。对资金使用实行问效,要求每个申请奖补资金的煤矿企业必须同步制定资金使用绩效目标,将资金绩效目标与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项目验收同步开展,凡是达不到绩效目标要求的一律收回或相应扣减。二是社会资金跟投。首创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跟进的投贷联动机制,将财政资金与金融企业资金按15:85比例共同投资改造项目。目前,已撬动银行贷款100多亿元。三是企业创新自筹。建立四方联动融资机制,煤矿选定设备及厂商,金融机构出资购买,政府平台担保,租赁给煤矿,煤矿分期支付租金,帮助解决设备购买资金超20亿元。

  二、下步工作

  按照国家8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已制定印发贵州省煤矿智能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将按照“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加快贵州煤矿智能化发展。坚持一条主线。以煤炭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把智能化作为煤炭行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深化行业改革的重要抓手、行业发展的亮点,推动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构建现代煤炭经济体系。紧盯两个目标。“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紧盯煤矿采掘智能化、智能煤矿建设科学设定发展目标。到2022年底,推动60万吨/年及以上生产煤矿采掘工作面智能化改造,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60个以上。到2025年,基本形成煤矿智能化技术体系、生产煤矿综采综掘工作面基本实现智能化、大型煤矿基本建成智能煤矿,井下重点岗位实现机器人作业。明确三个阶段。示范启动阶段(2020年),重点在“两化”基础上开展智能煤矿示范建设。重点推进阶段(2021-2022年),大力推进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智能煤矿建设,推广应用煤矿机器人。

  全面实施阶段(2023-2025年),全面推进智能化综采综掘工作面建设、全面推广煤矿机器人应用、全面推进智能煤矿建设。用好四个保障。围绕目标任务和实施阶段,继续坚持现有的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再重点完善政策保障、创新要素保障。谋划推动建设贵州能源科技城,聚集一批智能化建设相关的科技研发机构、新型创新平台、研发中心和创新性企业,加强智能化新技术开发与集成、首台(套)装备应用。加快引进一批急缺的智能化高端人才,建设贵州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招工招生一体化教育培训,满足智能化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各类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
 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承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

技术支持: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京ICP备190060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339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官方头条号